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观察者】
作者:陈 乾
80后青年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音乐年鉴》编辑、《中国艺术年鉴》音乐卷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社会学,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等。
倡导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内涵之一。当下,维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精神层面挖掘并阐释本土文化的内在价值,使之回归应有的位置,是值得肯定的文化立场。
音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界永恒的课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自豪感愈发强烈,伴随而来的是更加强烈的民族认同。与此同时,音乐消费逐渐向内地听众倾斜,并以内地为圆心辐射到全球华人聚集的地区,兼具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创作市场逐渐成熟,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音乐类型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在政策和市场的双向驱动下,一批从小接受专业音乐训练,拥有国内或国外音乐院校教育背景的80后、90后青年作曲家、演奏家逐渐成长为让民族音乐流行起来的生力军。他们在掌握较为完备的专业音乐创作、表演技巧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创作中汲取中国古典文学滋养,致力于创作出展现民族音乐风韵,兼具展现时代精神的音乐新作。这些作品在国内与国际各大音乐节会和音乐比赛中脱颖而出。它们涵盖歌曲、交响乐、民族管弦乐等多种音乐体裁:有受到群众喜爱并广为传唱的时代之歌《春天的芭蕾》《看山看水看中国》等,有用西方音乐语言描绘中国气象、诉说中国故事的《乐队协奏曲》《延安延安》等,也有以精湛的民族乐器演奏技巧和全新的音乐编排形式演绎的跨界之作《印象国乐》《玄奘西行》等。这些焕发东方神采的作品使观众感受到民族音乐强大的包容性与感召力。
在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维护传统文化个性,是新一代青年音乐家当仁不让的选择,为此他们做出了相关努力:首先,他们以更加时尚的创演思路,拓宽了民族音乐的受众群体。在增加中西方音乐对话的同时,让民族音乐逐渐流行起来。其次,青年音乐人致力于更加全面的、多维度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在听众群体与主体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传统音乐文化价值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传统音乐传承中的文化自觉被逐渐唤醒,青年音乐家群体为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创作更多个性音乐作品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一些只重视发展结果而将本源弃之如敝屣的现象仍有存在。首先,需正确看待“保护传统音乐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与发展”的观念。事实上,保护传统音乐,不只为发展民族音乐建造资料库,保护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在发展中有根可寻。保护传统音乐的纯正性,一方面是其仍可为后世的艺术创造提供深深契合审美原则的创作方法;另一方面,则是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精神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享有一席之地的基本保证。因此,保护的动机应是认识到其真正价值,并由此出发坚持保护它的纯粹性。其次,应避免仅从审美接受者的角度看待传统音乐的价值。审美价值仅是其作为精神消费品的价值,而传统音乐作为人类发展成果的文化价值更应得到重视。
青年音乐人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是创作无愧于时代的、具有中国风格音乐作品的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我们坚信,中国音乐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为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发挥作用。
(本期内容支持:郭超;采编团队:彭景晖、龚亮、李丹阳、安胜蓝、李睿宸、杨桐彤)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8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