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我眼中的小康景象①】
开栏的话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为了让全体人民拥有幸福生活,尤其是确保老少边穷地区、特殊困难群体同享小康阳光,党和政府科学部署、有力推进,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奋力行动,共同把小康梦想变为现实。本版特开设专栏,从百姓生活所依的方方面面透视变化、感受成就,展现基层干部群众眼中真实生动的小康景象。
编者按
“要想富,先修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老百姓家门口的路好不好走。他曾强调,“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是如何领导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解决偏远地区、山区草原等地群众出行难、出行贵、出行体验差等问题的?百姓在家门口找到了怎样的脱贫致富路?我们邀请四位亲历者,为您讲述“天堑变通途”的生动故事,并请专家阐释“路网通”与产业兴、人心聚、事业旺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起来——
舒心路、连心桥,通往幸福新生活
在宜万铁路堰湾隧道上,巡山工用相机记录山体情况。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土家族村镇有了“微型火车站”
讲述人: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宜昌车务段高坪火车站站长 陈春
当你穿行在全长377公里的宜万铁路线上,会发现武陵山区腹地“藏”着一座不大的车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就是我所工作的高坪车站。2020年10月1日,高坪车站正式开通,最初开行11趟动车,后来逐步增加到现在的19趟。
老百姓都说,有了这座“大山里的高铁站”,生活可比以前便利太多了。从前,从镇上去建始县城坐汽车得一个半小时,现在坐动车20分钟就到了,40分钟能到恩施州,三个半小时就到了武汉和重庆。宜万铁路开通十年来,这是唯一一座新增的车站,方便了巴东、建始、巫山3县12个乡镇60多万名群众出行。
车站离建始县最大的4星级景区——恩施地心谷非常近,出站后坐大巴七分钟就可以到景区,外地游客到景区游玩也方便多了。为此,地心谷景区负责人崔应朝别提多开心了。他说,我们的车站简直是“地心谷景区里的高铁站”,真正实现了“景站一体”。
高铁开行后,流动人口增多了,高坪的景区、民宿、饭店、农家乐生意也火了起来,还带动了周边县市和乡镇的发展。在政府统一规划下,车站周边还建起了很多商铺,老百姓不光出行方便了,也能在家门口干买卖,日子有了更多盼头。
我们的火车站不光实用,“颜值”也挺高。它采用的是土家族特色的屋顶和干栏式建筑,层叠的坡屋面、灵动的翘角,透着浓浓的民族风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景区旅游车站。投入使用不久,车站就成了网红打卡地,过往旅客纷纷拍照留念,本地百姓每天都会来散步、纳凉。
2020年,车站日均发送旅客367人,2021年,日均发送旅客423人。今年7月1日进入暑运以来,日均发送旅客620人。客流量最大的一天,发送了1800多人。我们还根据百姓的出行需求,一次次优化列车运行图,申请增加了上午往恩施、建始方向开行的下行车。
多少年来,身处鄂西山区的恩施州百姓都背着贫困的包袱弯腰往前走。现如今,铁路修到了大山里,恩施州所有县区全面脱贫,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希望我们这座小小的车站,能让乡亲们的生活再提提速,向着更美好的日子往前奔!
【一线讲述】
为牧民们打造贴心的“草原航班”
讲述人:内蒙古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兆鹏
内蒙古呼伦贝尔332国道旁景色迷人。新华社发
呼伦贝尔是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牧民生活很受影响。为便利人们出行,我们公司先后开通了多条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往返航线。
家住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的塔娜,老伴去世得早,女儿和儿子远在300多公里外的海拉尔上中学,家里的担子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2018年以前,她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家蒙古包,也没有亲自送过孩子们上学,心里一直有些难过。2018年6月,我们公司开通了海拉尔至新巴尔虎右旗的往返航班。有了这条新航线,她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牛羊长时间没人照料啦。隔一段时间,她就买上一张机票去看孩子们,给他们送去最爱吃的新鲜奶皮子、牛肉干。
为了让“草原航班”更适合牧民们的出行需求,公司还设计了特价“草原机票”“通勤月票”等服务项目,尽量减轻乘客的经济负担。在莫旗机关上班的小王经常来海拉尔出差,过去在路上就要耽误两天时间。他告诉我们,短途航班的开通真是帮了他的大忙,听几首歌的时间就飞到了。赶上优惠票价才160元,坐客车还得120元呢,绝对划算。
除了客运,我们还尽己所能,为当地政府提供应急救援、湖草监测等方面的援助。
2016年8月31日上午9时40分,根河市医院收入一例刚出生的患病儿,急需转到呼伦贝尔市医院做手术。公司紧急安排应急飞行,上午10时40分,患儿和家属、医护人员登机起飞,11时30分降落在海拉尔机场,患儿被火速送往医院,保住了幼小的生命。
公司还和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开展战略合作,建立了呼伦贝尔市林业空中巡护联系机制,加强了当地的林业空中巡护力量,让美丽的森林、草原更加安全。
自2014年公司成立以来,截至2020年底,我们累计完成飞行17666小时、17881架次、载客50330人次,在呼伦贝尔区域率先实现了“1小时航空网络”。
现在,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运行的航线有将近20条,基本建立了“通用+支线+干线”的航空运输“全网通”模式。作为国家通用航空短途试点企业,我们以后会继续摸索创新,把短途运输航班的便捷性、灵活性发挥好,让牧民们出行更方便、更顺心!
【一线讲述】
怒江两岸架起连心桥
讲述人:中交怒江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李永
我始终记得去年8月12日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随着一声令下,宽22.8米、长144米的单跨过江下承式钢箱提篮拱主桥一“推”成功。橙红色的连心桥飞跨怒江两岸,怒江州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群众的脱贫致富路更通达了!
我们公司是中交集团为改善怒江州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怒江脱贫摘帽而专门成立的,也是集团在怒江州的前沿支撑和服务单位。中交怒江连心桥的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桥的过程充满了曲折,我好几次感慨:难题从不绕着走,而是直奔我们来。
比如,连心桥头立着一棵有300年历史的木棉树,当地人称为“神树”。按照原先的施工方案,这棵古树会被挖掉。能不能保护古树、留住绿色?我们组织各参建单位反复研讨、优化设计方案,最后决定:桥位向北偏移30米,留住古树。这一移,成本增加了将近一千万元,可古树却变成了连心桥东端的“迎宾树”,与连心桥相映生辉,这种感觉,可真是再多钱也换不来的。
“移桥护树”的故事很快传开了,老百姓们交口称赞。他们说,中交怒江连心桥不但是一座致富桥,更是一座民心桥。
建桥的工程难度很大,有许多没遇到过的新问题。在做前期方案设计时,我们翻古书、查资料,发现怒江建桥史上并没有在江中筑岛围堰的记载,而我们的方案中有筑岛围堰的设想。到底能不能实现?我们邀请专家反复评审,一步步尝试、推理、演算、验证。渐渐地,许多难题被一一攻破,我们创造了在怒江中筑岛围堰的先例;还以小于2毫米误差的精度完成大桥合龙,将主桥跨径144米、单跨顶推100米的桥梁安全顶推到位。亚洲单跨顶推跨径最大的桥梁,就在怒江的湍流之上挺立起来了!
木尼玛意为“大地之心”,是怒江州福贡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项目。在大桥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我就像只候鸟一样,频繁往返于怒江州政府与福贡县政府之间,一边与两级政府沟通交流、严格办理各项手续,一边机不离手、车上办公,并负责对大桥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进行全流程管控,确保项目安全、质量可控,按期交付使用。
高山峡谷、道路崎岖、交通闭塞,以往的怒江总是以这样的面目示人。两座大桥的建成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完善了区域交通网络,不但带动商贸业、饮食服务业、旅游业发展,还促进了口岸建设。如今,漫步桥头,能看到连心桥灯火辉煌,如同彩虹,凌江飞跃;木尼玛两边拱门交相辉映,在夜空下闪烁耀眼。两座大桥成了深受群众和游客喜爱的网红地标,来桥上散步、拍照、直播的百姓络绎不绝。
更好的日子在路上,在我们脚下。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怒江发展,让怒江的经济早日腾飞,百姓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一线讲述】
悬崖绝壁上,抠出“天路”8公里
讲述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 毛相林
被称为“扶贫高速路”的渝湘高速公路穿越崇山峻岭。杨敏摄/光明图片
路,对我们下庄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世世代代都渴盼着有一条通往山外的路!24年前,我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和村干部一起,带领乡亲们先后用了7年时间,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你无法想象,为了这条路,我们都用了哪些办法——在空中荡,在壁上爬,用雷管炸,用钢钎撬……2004年,路终于修好了!乡亲们自发地买来鞭炮燃放,比过年还要高兴。因为,有路才有希望啊!
路有了,但乡亲们还没有富起来,我心里急。起初,我让乡亲们参加技能培训,动员他们外出打工,前前后后有100多个青壮年外出打工。但全村400多人,光靠这四分之一的人挣钱,是不可能脱贫的,更说不上致富了。
啷个办?招商引资办厂?不可能。因为我们村地盘太小不好办厂,最关键的是,路虽然通了,但我们“抠”出来的天路不到四米宽,大车进出都不现实。发展农副产业怎么样?我们打听到附近的高山村靠种漆树挣了钱,漆树苗还不需要花钱。可引种不成功,不到1年时间,我们的梦就被现实震醒了。
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就继续找路子。2012年,我听说曲尺乡的柑橘产业很红火,去考察后又动了心。但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我更小心了,先请农技专家来看,发现下庄很适合种柑橘。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我让儿子停下跑客运的活计,去学习柑橘种植,然后免费为大家提供技术。乡亲们放心了,纷纷加入进来。这次,我们终于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脐橙年年丰收,到现在,每年能给村民带来200万元左右的收入。
路通了,天地宽了;网联了,思路变了。如今,有了路,我们的产品走得出门、运得出去,好些都成了知名产品;靠“瓜果为主、多种经营”模式发展起来的麦子面、菜籽油、应季水果等绿色产品,在电商平台上很受欢迎。
为了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我们还把原来的土坯房改造成样式统一的乡村民宿,让有条件的家庭发展农家乐。乡亲们在家门口赚票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张勇、张国圣、高平、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韩世炳、张国帆)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