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亮起来——用电力赋能 看山乡巨变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亮起来——用电力赋能 看山乡巨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7-23 03: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眼中的小康景象②】  

  编者按

  从一豆青灯到灯火通明,偏远山区用电状况改善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切实努力,折射出我国电力行业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的农村电力供应体系至为重要,它既关乎百姓生活福祉,又为当地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我们一起走近几位偏远山区的电力工作者,听他们讲述扎根山乡、守护万家灯火的故事。

  一线讲述

  打赢“攻坚战” 点亮独龙江村村寨寨

  讲述人: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怒江泸水供电局副总经理 罗秀山

  几天前,项目部的同事打电话给我,说碧罗雪山上的积雪正在消融,独龙江乡联网工程马上又能开工了。我听了很期待——照这个进度,到今年年底,独龙江乡的电网就不再是“孤网”运行了。

  2008年,云南电网公司准备对独龙江乡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我作为工程建设经理,深知啃下这块“硬骨头”必须付出超常的艰辛。独龙江乡东西两面被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包夹,运输物资特别困难。1999年通车的独贡公路修筑在悬崖上,路窄弯急,常常因为塌方、泥石流而受阻,正常情况下走一趟都要10小时左右。乡内公路全是土路,只能行驶载重量3吨以下的农用小卡车。常年大雨冲刷、车辆碾压,路面像被炮弹轰炸过似的,开车在路上东摇西晃,随时都可能一头栽进江里。

  工程启动以后,急需运送物资到独龙江,但积雪迟迟不化,雪山垭口段的积雪超过10米深。交通部门就动用装载机,挖出了一条宽两三米、长十多米的雪隧道供车辆通行。当车开进黑乎乎的雪隧道里,顶上的雪水便像雨水一样直淋下来,似乎隧道随时都会垮塌,让人胆战心惊。

  工程施工也是难度极大。在向独龙江边300多米高悬崖上的肖切村通电时,施工人员为了立电杆、放电线,身上拴着几百米长的尼龙绳,从悬崖顶“垂直降落”下去,一个半小时才能降到崖底江边。没有桥可以过江,他们就学着滑溜索;后来溜得多了,成了溜索高手,还能带着电杆等物资溜过江去。为把50段电杆运上山顶,20多名施工人员整整抬了一个月。因为坡太陡,拴在绳上的电杆常常往后坠,16个人抬杆,前面要有两个人用绳子拉,后面还得两个人推着电杆,另外两个人推着前面的人,防止他们摔倒。

  当地的气候等因素也增加了施工难度。独龙江乡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下雨,年降雨量高达4000多毫米,是全国降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施工人员总穿着湿衣服工作,很多人都患上了风湿病。

  2011年,独龙江乡户户通电工程终于完成了!全乡所有行政村、自然村都通上了电,点煤油灯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还在乡里设立了供电所,让身处大山的独龙族群众也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供电服务。后来,我们几次升级改造乡里的水电站和电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大幅提高。2014年5月,独龙江乡建成全国首个20千伏乡镇独立电网,群众用电需求更能得到保障了。

  2019年,独龙江乡35千伏联网线路工程启动建设,预计今年11月建成投产。届时,独龙江乡电网将与大电网相通,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为这里的旅游业、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亮起来——用电力赋能 看山乡巨变

  国家电网湖南电力东方红(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为湖南石门县剩头村村民捎粮油。易长龙摄/光明图片

  宁让电等发展 不让发展等电

  讲述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汀县供电公司童坊供电所所长 兰陈发

  我是一名80后“电力小哥”,出生在福建长汀县羊牯乡一个偏僻的自然村,距离县城有90多公里。记得我上小学之前,整个村子只能等到晚上靠着村里的池塘水发电,当时每户人家只有一盏瓦丝灯,经常一闪一闪,很不稳定。那时候,一盏亮灯成了我心里最渴望的东西。

  6岁那年,高压线终于架到了我们村里。那天,村里人都兴冲冲地赶过去帮忙,抬东西、拉电线,盼着能早些通上电。通电的那个晚上,我和小叔特地守着电灯,一直到十点以后看它还亮着,才放心入睡。

  通电不久,隔壁大伯家就买了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这也是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上高中后,我离开羊牯,去城里求学。书桌前那盏不是很亮但不可或缺的台灯陪我度过了苦读的一千多个夜晚。

  这样的童年经历,渐渐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电力的种子。

  2007年12月,经过两个月技能培训,我终于成为一名供电所的装表接电工。没承想,入职才一个多月就遇上了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大冰灾。长汀地处山区,电力线路大多在山上穿林而过,遭受冰雪侵袭后,大片覆冰的毛竹被压倒在线路上造成断线断杆,短短几天内,整个长汀电网受灾严重。为了应对这场冰灾,我们开启了一场争分夺秒的大抢修。

  山路结冰,车开不上去,所有抢修材料只能靠人力搬运。村里人都跑来帮忙,年纪大的村民不能手提肩扛,就做好饭菜送到山上。到了晚上,带着一身寒气回到借宿的老乡家,他们就忙着用柴火烧热水供我们洗澡,还煮姜茶给我们驱寒。大年三十之前,供电终于恢复了!老乡激动地拉着我们一起吃年夜饭,我深深体会到这个春节的意义,也更深地理解了守护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2016年,离开羊牯9年的我又回到了家乡,被任命为羊牯供电所所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羊牯群山环绕,境内的龙华山以“离地三尺三”久负盛名,我看到其他乡镇的生态旅游搞得如火如荼,预想到龙华山开发是迟早的事。于是,我早早地将10千伏羊牯线改造列入了项目储备库。果不其然,项目升级改造完成后不久,龙华山旅游开发项目也正式落地。当旅游项目负责人为充足的供电竖起大拇指时,我也更加明白了“宁让电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的使命所在。

  现在,我又转任童坊供电所所长,这是我从事电力事业的第14个年头,童坊是我工作的第5个乡镇。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我亲眼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干事创业,我也要和同事们一起努力,继续为乡亲们的美好生活“充电”。

亮起来——用电力赋能 看山乡巨变

  在宁夏妙岭750千伏变电站施工现场,电力工作人员攀爬输电杆塔。新华社发

  “电骡子”方便了“泥腿子”

  讲述人: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门宝峰供电所所长 覃道周

  我来自湖南常德石门县供电公司,30年来,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工作、生活在“湖南屋脊”壶瓶山。“上坡登上天,下坡到河边,两山能对话,见面要半天”,这是当地传唱的一首民谣,也是壶瓶山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着手接管壶瓶山原小水电自供区,成立壶瓶山供电所,我成了第一任所长。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居住在山顶村寨的448户山民家中还没有通上电。接到“户户通电”任务后,我和同事们下定决心,不管有多艰难,一定要把电送到乡亲们身边。

  当时,供电所党员人数占全所总人数的40%,我们便组建了共产党员服务队,喊出了“猴子能上我们就能上”的口号。海拔近2000米的秋木峰村不通公路,电线、电杆都得靠人力抬上山。记得有一天,为了在山顶立起最后一根电杆,我和队员们踩着乱石混杂黄泥的陡坡,一步步艰难前行,整整三天,才将那根电杆抬上山顶。可是,电杆刚着地,就“呼啦”一下滑下了700多米深的峡谷,不见了踪影!我愣在那里半晌没出声,有人当即坐在地上号啕大哭。我咬咬牙,带着队员们回到山下,重新再来……就这样,我们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一卷线缆一卷线缆地扛,一寸导线一寸导线地拉,终于给当地通上了电,让深山里的群众告别了煤油灯。

  壶瓶山供电所门口贴着一副对联:“脚踏湖南屋脊千山万水,心系山区百姓万家灯火。”这是我们“电骡子”共同的心声。“电骡子”这个称呼的起源,要追溯到2007年的一天。那天,我在南坪集镇遇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交谈中了解到他家住在远离集镇30公里的青林村,打算用一天的时间到集镇上去买包盐。这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山区交通不便,平日经常穿行在山林间的我们,为什么不主动帮老百姓捎带一些物品呢?

  从此,壶瓶山供电所开展了一项额外的便民服务——“进村带商品,出村带山货”。只要是老百姓需要,小到一条毛巾、一包盐,大到一袋米、一包化肥,我们都为他们义务捎带,无论山路多难行,也要肩挑背扛地给他们送到家。村民们高兴地对我说:“你们真是勤劳善心的‘电骡子’,方便了我们‘泥腿子’!”14年来,我们已累计为山里群众捎带生活用品超过15万公斤。

  这几年,我们公司将原有的党员服务队统一命名,组建了16支东方红(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

  石门县西北山区多年来一直属于武陵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居民们大多靠种植烟叶、茶叶及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电给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茶叶专业合作社把制茶设备改成了电气化,茶叶品质更稳定了,产业发展得特别好。现在,壶瓶山茶叶种植面积达5.5万亩,22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年产值达到了1.88亿元。

  2018年,我调入了服务石门县域经济中心区域发展的宝峰供电所。在这里,我们东方红(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努力提升供电质量,让5300多户群众受益。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山下,“电骡子”精神的核心就是“贴心为民”。我们会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动力,用实际行动让“电骡子”精神散发出更加温暖的光芒。

亮起来——用电力赋能 看山乡巨变

  国网青海省电力检修公司专业人员在青豫特高压直流输电线作业。新华社发

  十年缘牵“村电共建”

  讲述人: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遵义供电局党建工作部主任 郑小红

  我生长在美丽的赤水河畔,父母都是水电站职工,从小就对“电”感情很深。

  2011年,为了解决一些偏远村子缴费难、缴费远的问题,遵义供电局主动携手遵义市委组织部,在下辖13个县市启动了“村电共建”服务模式。作为县局党群工作部主任,我牵头负责“村电共建”在赤水市偏远山村的落户工作。

  旺隆镇朝阳村是我和工作组走访的第一个村,它离赤水市市区40公里,当地公路大多都没有硬化,路面坑洼不平,从旺隆镇到村里得颠簸2个多小时。我们了解到,朝阳村村民从家到镇上的供电所平均往返路费约35元,误工费约20元,而每个月的电费才5至10元,常常出现“路费比电费贵”的情况,成了村民们的一桩烦心事。

  一个月时间里,我们走访了12个偏远乡村,和村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迅速在各村委会建起了第一批“村电共建”服务点,实现了供电服务端口前移,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缴纳电费、进行故障报修。到了2013年4月,遵义供电局已建成“村电共建”服务点284个,直接服务38.46万户农村家庭。

  2016年,随着非现金缴费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开始采取银行代扣缴纳电费,“村电共建”原有缴费功能逐步弱化。次年,受组织安排,我牵头负责拓展延伸“村电共建”服务功能。一次次多方讨论、一轮轮现场走访后,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有序推进“村电共建”。随即,局党委明确以满足脱贫攻坚用电需求为核心,一方面采取线下模式,重点在遵义市34个深度贫困村和小康示范村升级建设“村电共建”示范点,另一方面采取线上模式,利用微信平台推动“村电共建”“社电联建”,逐步覆盖到黔北所有乡村和社区。

  为了让“村电共建”成为解决用电问题的“服务站”,我们还精心编制了《“村电共建”“社电联建”工作指引》,让基层党组织可执行可操作。2020年,我们组织122个供电所党支部与乡村、社区党组织开展支部联建,建成2067个“村(社)电共建”服务点。十年来,从零星试点到全覆盖,从农村延伸向社区,从解决“路费比电费贵”的矛盾起步,拓展至用电安全、优质服务、电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公益扶贫黔货出山等诸多服务。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正积极推进数字赋能“村电共建”,为群众提供智慧用电服务,继续用行动诠释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亮起来——用电力赋能 看山乡巨变

扫描二维码,观看更多内容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殷浩钦 张伟雄)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3日 07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