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家国情怀托举起大国重器——读长篇纪实文学《国家至上》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家国情怀托举起大国重器——读长篇纪实文学《国家至上》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12-22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彭程(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赵韦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国家至上》,生动描述了我国研制超远距离洲际导弹的艰辛历程。它拓宽了航天题材文学表达的空间,让人看到了这一辉煌业绩背后几代人的奋斗、奉献乃至牺牲。

家国情怀托举起大国重器——读长篇纪实文学《国家至上》

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这部作品记叙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作品中所描写的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创办之初,面对人员、设备、原料的极度匮乏,科学家们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建立研究所、试验站和生产厂,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数十年奋斗拼搏,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航天军工队伍,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方面先后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当时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难以想象的极端艰苦条件下完成的。因为工作的保密性,科研生产基地大都建在偏远隐蔽的地方,如川南盆地、塞北高原、鄂西丘陵、秦岭深山等处,交通不便,生活艰难,且前后多次转移,备尝迁徙之苦。作品正是在广袤的空间背景下,展开对几十年的奋斗历程的描述。另外,虽然这些科研任务目标极其重要,但科研过程本身是漫长而单调的。作者在充分掌握史实资料的前提下,注重从人物切入,以人带事,以事述史,通过一系列动人故事,形象化地串联起、展现出这些原本颇为枯燥的内容。

  作品中写到了一系列的人物,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邢球痕、杨南生、阮崇智、叶定友、田维平等前后几代科学家,他们集优秀的科学家与出色的领导者于一身,是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带头人;有陈立学、陈红斌那样的“父女兵”,两代人的生命奉献给了共同的目标;有徐立平、徐凡平兄弟等高级技师,他们凭借极其精湛的操作技术,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有陈明义等“敢死队”队员,在试验出现险情时,总是最早闪现出他们的身影;有在爆炸事故中牺牲的烈士戴学华的女儿张艳,尽管生活屡遭不幸,仍然勤勉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平淡质朴的言行背后,是一份执着的家国情怀。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懈进取,屡创佳绩,将自己的青春、智慧乃至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航天军工事业,令人感佩。

  以情动人,永远是一部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作者注重结合人物的生活经历,发掘其精神情感世界,揭示其行动的内在动力,从而使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切生动,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作品开篇写到的第一个人物,是中科院院士、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邢球痕。他曾经担任航天四院院长,最早参与中国固体燃料研究,继而直接领导并参与火箭固体燃料发动机研制。作品详细描写了他的童年经历。日寇入侵时,邢球痕正在故乡浙江嵊州读小学,目睹了侵略者的残暴,亲身感受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深重苦难,他深切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摆脱奴役欺凌。这样的信念,激励他后来刻苦学习科学知识,投身祖国国防科学研究事业,并一步步成长为卓越的科学家和领导者。

  人物描写之外,作者还将目光聚焦于科研工作的具体过程,给予生动形象的文学呈现,让读者得以直观真切地了解和感受这些工作。像固体推进剂的研制过程中,“装药”“挖药”“脱黏”等环节危险性极强,操作者时刻面临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爆炸,瞬间粉身碎骨。作者对操作人员如履薄冰的心情、一丝不苟的动作,描写得细致入微,文字间营造了一种高度紧张感,。

  “国家至上”,用作书名的这几个字,是一条贯穿整部作品的叙事脉络,也是这个科研群体中众多人员的精神内核和情感源泉。正是秉持着这样一个热切信念,他们任劳任怨,一代代地奉献和牺牲,才有今天护卫国家安全的强大利器,才有中国航天军工事业的巨大成就。他们的目标是不断提升火箭的推进力,他们本身也是中国航天技术走向大国强国之列的最强大推力。他们正是鲁迅先生所称赞的“民族的脊梁”。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赵韦也是一名“航天二代”,从小生长在与书中描写的场景高度相似的环境中,对父辈们的工作生活经历、奉献牺牲精神十分熟悉,感同身受。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他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工作,数易其稿,认真打磨。作品的成功,既揭示了创作者灌注心血的重要性,也印证了关注社会生活是文学最为本质的价值属性,是一个有追求的写作者应该始终坚守的遵循,给人以有益的启发。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 1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