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过去住在矿山周边,整天尘土飞扬、灰头土脸的。现在终于可以放心地打开窗户,白衬衫穿上几天都不会脏。”
“原来总认为环保工作就是环保局的事儿,像是在唱‘独角戏’。现在,各市直部门都动起来,实现了更深层次的部门协作。”
“如果我们能有像督察组这么专业的队伍,问题也许就能早日发现和解决——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是一份提醒,也是一份指导和助力。”
…………
从2015年到2022年,从对河北省开展督察试点开始,到第二轮分六批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部门、6家中央企业进行督察,在人民群众、地方和企业的点赞声中,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各地区各部门纷纷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督察人员在检查河道水质。资料图片
1、啃掉“硬骨头”,消除“老大难”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党和国家重大体制创新和改革举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啃掉“硬骨头”,消除“老大难”,已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硬招实招。被督察对象将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和发展问题,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有机融合,“督”与“被督”同频共振、相向而行,让老百姓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民生福祉。
在潮汕平原,发源于揭阳普宁、从汕头潮阳入海的练江,因河水清澈蜿蜒如白练而得名。流域内聚居了逾600万人口,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倍,加之经济粗放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练江沦为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将练江污染作为典型案例予以通报。很多人认为,当地短时间内不可能治理好这条污染长达数十年的黑臭河。
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举。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汕头与揭阳普宁两地掀起一场上下联动、全民参与、不胜不休的练江整治大会战。仅仅历时3年,练江就实现了从普遍性黑臭到国考断面消除劣Ⅴ类,再提升至Ⅳ类水质的重大转折性变化,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同样将类似“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还有大型中央企业。
2021年8月,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冶有色”,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时发现,大冶有色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环境污染严重,风险隐患突出。
督察人员在山东省寿光市万福渔港的码头上进行督察。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摄/光明图片
大冶有色丰山铜矿尾矿库距离长江干流仅800余米,2012年该尾矿库扩容,环评审批要求建设截洪沟2550米,但企业一直未落实,导致大量雨水混杂着尾矿废水直排长江。2017年以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7次约谈或发函,督促大冶有色整改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但公司都敷衍了事。
“这次督察,深刻暴露了大冶有色多年以来存在的‘环保欠账’,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绿色决定生死’。”大冶有色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晋军表示。
问题曝光后,大冶有色第一时间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在丰山铜矿尾矿库,除了修建完成3150米新增截洪沟外,还对原有700米截洪沟进行疏浚。目前,公司计划投资17.17亿元实施202个环保项目,以带动今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练江和丰山铜矿的整治就是督察推动问题解决的缩影。每一次督察反馈后,被督察对象都以督察整改为契机,围绕服务区域重大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2、群众“小问题”,督察“大事情”
夏日清晨,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张之洞体育公园迎来一拨又一拨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健身爱好者。
体育公园位于汉江边琴台大道的月湖桥桥头,远看汉江奔流、龟山苍绿,公园内鸟语花香、生意盎然。此情此景让人难以想象,这个周边数十万百姓的生态福地,3年前曾是一片脏乱差之地。
2018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督察组曾交办一批信访件,反映武汉市汉阳炼钢厂冷却池地块长期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市民渴望政府清除“脏乱差”,还绿于民。
生态环境无小事,百姓之事无小事。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治理环境造福百姓、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典型案件,采取有力措施层层压实责任,做实做细、一抓到底。2019年,2000多平方米违规建筑被全部拆除,地块上植绿种树建成街心花园。2020年,当地政府投资5800万元将街心花园建成体育公园,2021年4月投入使用。
再看治水治出新生活的广东练江。一条清澈的小河穿过汕头市陇田镇东华村,汇入不远处的练江。两岸草木繁茂,农家小院倒映在水面,别有一番水乡韵味。
“以前村里的河沟又黑又臭,垃圾扔得到处都是;现在不一样了,住在村里要舒服得多。”听当地村民说,在练江治理的带动下,东华村抓住发展新机遇,开发乡村旅游,种植番石榴、阳光玫瑰葡萄及优质水稻,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们真正过上了“靠水吃水”的好日子。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问题”作为生态环保督察的“大事情”。通过边督边改、强化回访、信息公开等多种手段,督察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黑臭水体、工地扬尘、餐饮油烟、垃圾乱堆、噪声扰民等问题,使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3、为督察对象“画准像”“把好脉”
纵观7年来的督察实践,精准、科学、依法始终贯穿其中。
精准,就是聚焦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盯住普遍性、系统性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科学,就是善于从源头督察,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尊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规律,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依法,就是树牢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方式,依法依规开展督察,并配套制定110个制度规范和模板范式,使督察有章可循,确保督察结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各省份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差距很大,坚持精准、科学、依法督察,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督察对象“画准像”“把好脉”。例如,湖北是千湖之省,填湖占湖、违规开发、湖泊治理每次都是关注重点;广西生态敏感,督察重点聚焦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滥采乱挖破坏生态等问题;海南四面环海,督察围绕海洋生态保护,重点关注违法填海造地、破坏红树林等问题;东北资源富集,督察则重点关注森林、黑土地保护不力等问题……显然,只有通过精准、科学、依法督察,直指地方问题,动真格、重履责,才能找准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症结所在,挖出环境问题的病根,从而促进当地祛除“顽疾”,轻装上阵谋发展。
7年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从建立实施到完善,一路发展,一路创新。
2021年4月,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启动。这批督察呈现出很多新特点:一是督察组领导的组成,一改以往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担任的惯例,由多位来自其他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进一步形成合力;二是督察的重点内容,高度关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落实情况,重点关注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和去产能“回头看”落实等内容,聚焦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短板、重大生态破坏等问题;三是典型案例公开形式,首次采取“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有图有影有真相,强化警示震慑作用;四是督察方式方法,更加注重通过暗查暗访和蹲点调查寻线索、找问题、定证据,遥感卫星、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设备派上用场,大数据分析也“大展拳脚”,为督察提供“千里眼”“顺风耳”。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对督察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群众也给予更多期待。2022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出台,强化“督”与“被督”的协调联动,抓好整改“后半篇文章”,形成管理闭环。
“要说督察的成效如何,‘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就是对督察工作最好的评价。”不少业界专家表示。
截至2022年4月底,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到95%。
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整改任务,半数已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两轮督察共受理转办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已办结或阶段办结28.5万件。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