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珊洪 徐伟
“爸,定了,9月3号举行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朱宝萍弯下腰,凑近父亲朱长露的耳边轻声说道。病床上,这位打过日本鬼子的百岁老兵眼皮动了动,手指在被单上轻轻一勾。朱宝萍拿起棉签,蘸水润了润父亲干裂的嘴唇。她知道,父亲在等这天。
1925年夏,朱长露出生在江苏泗南县(今属泗洪县)的一个贫苦农家。他尚未出生便失去父亲,五岁又丧母,七岁时抚养他的祖父也在饥荒中离世,小小年纪的他便饱尝了人间疾苦。1941年春,新四军干部孙文英在村里开展工作时,发现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少年。“跟着队伍,不仅能吃饱饭,还能为穷苦人争口气。”孙文英的这番话让朱长露看到了希望。同年7月,十六岁的朱长露毅然加入了新四军,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入伍那晚,当班长为朱长露掖好被角时,朱长露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在革命队伍中,朱长露不仅如饥似渴地学习,作战也非常勇敢,短短几个月就成为副班长。第一次参加战斗,朱长露带着一名战士,仅剩3发子弹却毫不畏惧,一直追击到离敌人据点仅3里路的地方,硬是将被抢的粮食夺了回来。1942年3月,他当上了班长,两个月后光荣入党,从此有了坚定的信仰。在参加苏皖边区33天反“扫荡”斗争中负伤痊愈后,朱长露被分配到便衣侦察队,开始了更为隐秘而危险的敌后侦察工作。
1943年8月,时任泗南县便衣侦察班班长的朱长露接到一个重要任务:摸清泗南县城内日伪军兵力、装备情况。他带领侦察小组化装成卖菜的农民混入城中,与日本哨兵、伪军斗智斗勇,不仅摸清了敌情,还成功抓获了一名伪军司务长。原定7天的侦察任务,他们只用3天就圆满完成了,为新四军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情报。
“抗战时期,父亲在一次战斗中右眼被弹片炸伤导致失明。但他很快调整心态,苦练左眼瞄准,继续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朱宝萍说,父亲右腿上还有块碗口大小的伤疤,那是另一段战斗经历的见证。但朱长露从不主动提起这些事,每次被问到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都是跟日本人打仗留下的。”
新中国成立后,朱长露将战场上的忠诚与坚韧带入了和平建设时期,先后在安徽宿县分区机炮营、宿县兵役局、合肥长丰县人武部、合肥警备区后勤部等多个重要岗位工作,数十载如一日,奋战在地方武装力量建设与国防动员工作一线。
离休后的朱长露住进了安徽省军区合肥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但他闲不住,成了所里有名的“修理能手”。从水电到家具,几乎没有他修不好的东西。邻居们谁家东西坏了,只要招呼一声,他总会热心地拎着工具箱上门帮忙。他还经常以自己的战斗经历,为干休所新入职的文职人员、中小学学生以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员工义务宣讲国防知识。
如今,这位百岁老兵的身体已十分虚弱,但他仍顽强地支撑着。“父亲曾说,当年在前线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时,他和战友们激动地把嗓子都喊哑了。”朱宝萍说,“父亲正用生命最后的力量守望着胜利的荣光”。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