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校本资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校本资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9-06 04: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多样化、个性化、适切性

校本资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陈维贤(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如何减负提质,既筑牢学生成长之基,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校本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这也需要以校本教材来落实。

  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中对应校本课程的主要是校本教材。一般说来,学校为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的办学理念、特色,大都会开发校本课程;同时,也会努力做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以多种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彰显学校特色。与之配套的,就是多样化、个性化、适切性的校本资源(主要指校本教材)。当下,学校校本教材资源大体有这样几类:

  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政课程、红色文化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等资源。如思政读物、革命文化读本、相关练习以及相关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

  基于统编教材,或改编、整合或补充、拓展的学科类校本资源。如小升初或初升高的衔接课教材,各种学科竞赛课程教材,学科实验教材,写作教材,晨读教材,国文读本,时文选读,文言精品文选等等。当然,也包括适应学生特点、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校本作业以及学案。校本作业内容和形式一般会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成功体验和进步;突出趣味性和价值感,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于人文素养、文化提升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如节令诗歌诵读,游遍英美,地方文化,走近苏轼等等。尤其地方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等,往往被编入不同特色的校本教材。

  基于学生兴趣爱好、视野拓展、生活技能等开设的校本课程教材。如美食类,技艺类,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教材等等。其中包括学校能够争取到的便利资源。

  当然,这样的分类尚不够科学严谨,相互之间是有交叉的。同时,校本教材不一定是纸质文本,可以是多媒体资源,也可以是网络资源。

  丰富多彩的校本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既彰显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让一些传统特色校生机勃勃,又服务“双减”、发展特长,满足有余力的学生和学困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是个性化育人和特色化育人的重要方式。在社会急剧变化、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校本教材的适切性、灵活性凸显出来。学校打造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美育校本教材、行走的思政课校本教材,以及基于课后服务的各种校本教材资源等,落实了新时代中央系列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呼应了时代关切和家长诉求。有些学校把时代要求融入自己的传统校本教材之中,重新开发、编写,不仅为学生的成长筑牢根基,也使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出,成为传承与发展的成功典范。如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的烘焙、厨艺等劳动课程,基于兴趣爱好的艺体类课程等,落实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方针,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北京市丰台区围绕“百年党史·传承基因”“铁血卢沟·爱国情怀”“人文丰台·爱我家乡”“航天梦想·奉献创新”“劳动教育·创造幸福”五大主题,设计研发了特色思政课程;区内一些学校结合这些课程编写了相关材料,将室外行走和室内阅读相结合,润物无声,春风化雨,避免了“硬融入”“表面化”。

  有的学校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和网络,开发出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智能化学习,为“五育并举”、教育方式变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这些探索为校本教材转化为校本资源提供了借鉴,为特殊时期如疫情防控期间学习方式变革积累了经验。中小学应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师生实际,开发出自己的校本数字教材,服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灵活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属于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注意的是,个别学校有“为特色而校本”“为校本而校本”的现象,没能很好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或者没能很好地把两者融通。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花样轻效果,重文化轻成长等问题,甚至有重学校特色轻时代特色、重学校要求轻时代要求的现象。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应该做到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兼顾、时代要求和课程标准兼顾、实用性和灵活性兼顾。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指导、审核、评价体系,推动校本课程教材建设科学发展。

  开发更丰富多彩更高质量的校本资源,服务“双减”,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基人生,推动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数字化时代,校本教材建设大有可为,我们理应有所作为。期待更丰富更优质的校本教材不断涌现。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6日 14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