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翻译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翻译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9-18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金海娜(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广联影视译制与传播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自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以来,电影翻译就以讲解员、说明书、译意风、字幕翻译、配音翻译等多种形式,帮助外国电影走进中国,也助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在促进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电影外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活动,几乎伴随着中国电影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民族影业萌芽时期,我国电影公司就开始为影片加上中英双语字幕,希望借助翻译开拓国际市场,并向国际观众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的帮助下,中国电影不仅吸引了生活在中国的国际观众,也帮助中国电影走向南洋、欧洲和美洲等市场。早期中国电影的外译活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业界共识。现存1931年以前出品的中国电影均附有双语字幕卡,这些影片在国内放映时也会一同播出双语字幕卡。中国观众在观看时,会产生与世界对话的现代性体验。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通过翻译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为中国抗战争取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出现与成熟,中国电影外译也开始了配音翻译的尝试。1947年,电影《假凤虚凰》在上海放映轰动一时,吸引英美片商争相购买。导演黄佐临亲自担任译制导演,将中文对白译成英文,并挑选20余位英文功底深厚且具备一定舞台经验者担任英文配音演员。该片译制成英语后在海外取得“表现极为优异”的成绩,也鼓舞了其他公司尝试用声音译制的方法翻译中国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外译成为新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亲自将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在影视翻译的助力下,中国电影成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在功夫片上形成了独特风格,配音翻译更使香港功夫片走向世界。1973年,《天下第一拳》的英文配音版被引进美国,并在票房上大获成功。该片为更多通过英文配音的功夫片在海外商业放映打下基础。在香港工作的外籍人士将上千部香港电影配音成英语,成为李小龙等武打明星的英文声替。尽管以现在的标准看,这些电影的英文配音比较粗糙,口型有时候没有对上,在翻译上也会有让人捧腹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功夫片没有经过英文配音,功夫电影就不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以更有力的步伐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电影界的认可。这些认可与关注离不开翻译的力量。不论是华侨译者李定一在柏林电影节对《红高粱》的细致口译,还是汉学家贾佩琳对《霸王别姬》英文字幕翻译的字斟句酌,电影翻译都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进入21世纪,全球电影产业经历巨变。数字化技术使影片字幕翻译与配音译制更加便捷,互联网技术使电影翻译和传播空前便利。中国电影产业在经历深刻的体制改革后,焕发出蓬勃生机。虽然中国电影在影片产量、院线数量和票房收入等方面已居世界前列,但是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力、影响力和票房收入仍远落好莱坞之后。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2012年以来,在“中非影视合作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国家级译制项目和“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中国影视笔译工作坊”“中外影视互译合作高级研修班”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电影的外译工作和翻译人才队伍建设都迈上新台阶。此外,全球粉丝也成为中国影视外译的重要力量,将喜爱的中国影视作品翻译成多种语言的字幕,带给世界观众。

  在中国迈向电影强国之时,中国电影外译将帮助更多国际观众看懂中国电影,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8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