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专家观点】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他讲到了“文化自信”——“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特别讲到了家风——“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家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频频论及的重要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专门强调,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风尚、风貌,是家庭的精神气质、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风塑造人生,人生在家风熏陶滋养中起步,人生的幸福往往有良好家风的依托。家风关乎“家道”,好家风,引领着一个家庭的和谐凝聚、向善、向上、向前。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折射着党风政风,绝非个人私事,是社会风气的重要风向标;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铸造于为国为民的生死以赴中,也展现在、存养于具体、平常而又伟大的家风中。家风托起“世风国运”。我们每一个家庭都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们的发展动力就会更加强大。
什么是好家风呢?家风世有不同,代有流变,但好家风有其共性特征。
好家风中有“情”。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抽去了温情、真情,家便不成其为“家”。一句“回家过年”,之所以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是因为那里有乡愁、有相思、有牵挂,有精神的寄托、真情的呼唤。
好家风中有“责”,家、国之责。“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好家风的“精神基因”。
好家风中有“志”。这是对志向、抱负、价值追求等的强调和褒扬,“人无志,非人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等励志言论遍布于各类家书、家训之中。
好家风中有“守”。守道义,推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守节,主张“临大节而不可夺”,同时也守小节;守慎,坚持“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不能在‘月黑风高无人见’的自欺欺人中乱了心智,不能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花言巧语中迷了方向”。
好家风中有“戒”。要“戒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都有启示;要“戒贪”,田稷子母教子退贿、晋陶侃母责子退鲊等故事广为流传,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此外,还有戒傲、戒狷薄、戒裙带等。
好家风中有“教”。重视子女教育,勉学向善,古文经典中也有“家无贫富,人无智愚,子孙皆不可不教”“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等论述。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这一论述,内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承扬,也鲜明体现了新时代好家风的核心性要求。
好家风的构建、弘扬有其规律可循。一方面广大家庭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另一方面,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传承弘扬,不坠家风,努力使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人生幸福、美好生活的港湾,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光明网记者王营整理)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1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