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山再高,往上攀——读《行走的脊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山再高,往上攀——读《行走的脊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6-26 05: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黄传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行走的脊梁》收集徐锦庚短篇精品凡20篇。这些作品,我过去全部读过,有的篇什如《老汤》《邂逅》《驯虫记》《芝麻开门》《行走的脊梁》《风光正好三涧溪》《拔节生长的雄安》等,更是连他怎样发现素材、如何谋篇布局都有所知。锦庚好几次带记者下乡采访,夜里一个电话过来,像是发现新大陆:“淘到一个宝!”然后便是这个人物如何鲜活、故事如何精彩,“馋”得我半夜无眠。

  锦庚是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主业新闻。写报告文学是近10年的事情,是他的副业,他经常谦称自己是报告文学队伍里的“新兵”。然而,就是这位“新兵”,却将报告文学写得风生水起,近几年连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我笑言:“你把文学的奖都拿了,难道想逼着我们去当记者吗?”

  锦庚嘱我撰文,介绍此书。我把《行走的脊梁》所有作品又翻了一遍。这一次,主要读他的创作“手记”部分。这一读,还真读出了名堂来。

  锦庚在《“懒汉”治村》“手记”里写道:

  几天后,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李朝全给我打电话:“你的《‘懒汉’治村》在作协反响很大,被人贴在我们食堂门口。你来瞧一瞧!”

  大约两个月后,我去中国作协食堂一看,仍然贴着。报纸空白处,还有人留言:“这才是报告文学!”

  中国作协对于文学来说,可不是等闲之地。出入此楼的,虽不能说都是大作家,但起码都是文学的行家里手。一篇短报告文学,何以能被人贴在作协的食堂门口“公示”,甚至于被点评:“这才是报告文学!”

  这种“待遇”,我以为不亚于获一次文学大奖!

  再精读一遍《“懒汉”治村》,禁不住连连赞道:好文!好文!

  一个平平常常,甚至还有几分狡黠和鲁莽的村官,却被锦庚写得妙趣横生、活灵活现,满是乡土气息,“文学味儿”十足。

  锦庚在“手记”里泄露了“天机”:

  给《人民日报》写稿,大多是“量身定做”,久而久之,写作态度形成定势,即“端着写”,西装革履,文风庄重,像在台上作报告。这回是写着玩的,没有发表压力,我便突破惯性,转换态度,“随性写”,不讲章法结构,用语调侃诙谐,文风轻松休闲,文字口语化,就像夏日假期,趿着拖鞋,穿着汗衫,摇着蒲扇,一杯清茶,一碟瓜子,坐在葡萄架下,同老友谈天说地。

  “端着写”和“随性写”,似乎很少有这种提法,然而,正是从“端着写”到“随性写”,才让锦庚收获了一篇佳作。

  这便涉及报告文学创作的要害问题:报告,还是文学?

  茅盾先生在《关于报告文学》一文中说:“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要求真实,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地、及时地‘报告’现实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大众。”

  其实,锦庚早谙报告文学创作之道。“随性写”,看似随意率性,随手拈来,实则“随”由心出,孜孜以求,运用各种文学手法,便成了真正的“文学”。《行走的脊梁》中的许多篇什,如《因为爱,所以爱》《邂逅》《驯虫记》《芝麻开门》等,都可以品出“随性”味儿。

  语言是文学之要义。短篇报告文学的语言,更须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锦庚说:

  写作短篇时,在语言运用上,我给自己定下目标:一是通篇短句,字不逾十(每句不超过十个字);二是灵动活泼,富有弹性;三是筋道耐嚼,富有张力;四是抑扬顿挫,富有韵律。

  为什么要用短句?我的体会是,文章要讲气势,气势既要体现在主题上,也要体现在语言上。主题是核心,语言是载体。再好的主题,如果词不达意、佶屈聱牙,气势就会大打折扣。而短句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能够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

  读锦庚的报告文学,我无不时时被他摇曳多姿、生灵活现的语言所感染、所打动:

  任庆生的人生,丁楼村的命运,皆从那声“叮咚”起逆转。(《芝麻开门》)

  懒汉膀大腰圆,血管里淌着彪悍,往那一站,不怒自威。可是,看到小个子,却自觉矬了矬身。喔,是方书记,找我?(《“懒汉”治村》)

  一张泛黄照片,见证他的辉煌:数十壮汉,簇拥一硕大轮盘,弯腰弓背,负重前行,状如蚂蚁搬家。轮盘上,立一大汉,手握喇叭,威风凛凛,势若将军,横刀立马。那汉子,便是陈广武。(《行走的脊梁——泰山挑山工纪事》)

  这些句子,是我从集子里随意摘出的。简洁,灵动,抑扬顿挫,富有韵律。当然,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看得出,锦庚对语言的锤炼,是下了几番苦功的。

  应该强调的是,锦庚的短报告文学,写的都是“小人物”,农民、工人、村官、售票员、厨师、消防队员……虽是“小人物”,却人人都有大情怀。犹如泰山挑山工:“肩负重担,脸淌汗珠,步履沉稳,目标坚定,一步步,一级级,不气馁,不懈怠,历尽艰辛,直达玉皇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正是亿万普通劳动者,汇聚成坚实可靠、气势磅礴的巨大力量,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行。

  锦庚的短篇报告文学,篇幅不长,却篇篇都有“大气象”。他从时代大潮中撷取涓涓细流,以小见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当代中国精神,既给人以感观愉悦、艺术享受,又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励。这是优秀记者继承发扬“铁肩担道义”优良传统的写照,也是人民作家忠实履行“反映时代精神”神圣使命的体现。

  中国作协的行家里手在《“懒汉”治村》一文上点评:“这才是报告文学!”笔者以为,现在许多报告文学,不是报告文学。“报告”多,“文学少”,长篇多,短篇少,经典短篇更少。很多短篇,贴着“报告文学”标签,实则是好人好事表扬稿,写人人不鲜活,写事事不生动。锦庚的短篇,不能说篇篇精品,却称得上篇篇精彩,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光明日报》(2023年06月26日 15版)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