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他用音符吹响“抗战”号角——舞剧《冼星海》观后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他用音符吹响“抗战”号角——舞剧《冼星海》观后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7-26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 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音乐是什么”这一抽象问题的回答。

  日前,舞剧《冼星海》启动第三轮演出,该剧总导演肖向荣、编剧许锐、作曲郭思达,将“大海”“洪流”“故土”作为三幕剧结构的“主心骨”,并突破传统舞剧的表现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设计出富有现代风格的舞台。舞台上,那代表着革命火种、不灭信念与民族希望的鲜红色,那传达着内心坚定信仰与崇高信念的跃动音符,无不体现出创作者用艺术表达理想信念的创作意图。

  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创作了近三百首充满强烈感染力和浓厚民族情感的音乐作品,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史料,包括歌曲《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交响乐《民族解放》、合唱作品《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他用音符吹响“抗战”的号角,用音乐表现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民团结抗战提供了“精神食粮”。

  在舞剧《冼星海》中,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品用舞蹈艺术重现冼星海的人生轨迹,剧中选取了其代表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元素,来表现冼星海生平中在巴黎、上海、延安、莫斯科等地经历的转折性事件。还借助我国民间号子的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感,如第一幕多处将极具顿挫感的节奏与劳动号子的音调结合,刻画冼星海期待借巴黎之行实现音乐梦的急切心情。第二幕以《黄河大合唱》的重复性节奏作为高潮部分。剧中,“风在吼、马在叫”曲调沉稳有力,情绪坚定昂扬,好像战争中的奋力抗争,诉说着人们对生的渴望,再通过音响循环叠加,产生强烈的戏剧张力,彰显不断凝聚的人民力量。

  将《黄河大合唱》作为第二幕的主要内容,既符合观众对冼星海题材创作的期待,也成就了作品中角色的红色形象。冼星海不仅是一位“人民音乐家”,还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剧既要突出冼星海作为共产党人在情绪情感、剧情阐释等多维度的角色特征,又要展示出冼星海作为音乐家、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与音乐风格,所以将《黄河大合唱》置于舞剧中部,起到承前启后、凸显人物性格的作用。

  舞剧《冼星海》在序、三幕、尾声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剧情发展层层揭示祖国与信念、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观众在每一幕主题的引导下,在音乐的旋律节奏、舞蹈的肢体律动中沉浸式体会这种内在关联。在这样的艺术表达中,观众深切领悟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与祖国、人民同呼吸的精神内涵,一种与祖国、人民共命运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虽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是该剧的主要刻画对象,但剧中却没有刻意展示冼星海的音乐创作水平与专业能力,也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他“人民音乐家”的地位,而是将他成长为音乐家的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经历娓娓道来,以展现真实鲜活的一代人民音乐家形象。

  当舞台上《保卫黄河》创作完成的那一瞬间,台上、台下同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跨越了时空界限,将舞台上下置于同一片天地,把观众带回到革命年代,深切领悟冼星海为人民谱曲的伟大情怀。舞剧尾声响起《保卫黄河》的旋律,又把观众拉回今天,提示大家无论何时何地,都应牢记为国而战、为民而歌的中华民族精神,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理想信念。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6日 16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