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交响组曲《岳麓书院》:借西方之器 立民族之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交响组曲《岳麓书院》:借西方之器 立民族之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8-02 05: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廖勇(北京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日前,交响组曲《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音乐厅初次亮相。演出后,许多观众反映“没听够”“太过瘾了”,从中可以看到大家对音乐的喜爱,对作品所传达的岳麓书院文化内涵的认同。音乐作品想要获得大众的认可,留住听众的耳朵,应该考虑三个问题。

  其一是“走下去”,即走向群众。我们常认为交响乐与老百姓是有距离的,欣赏交响乐是有门槛的,其实不然,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音乐都不对听众设限,音乐本质内涵的体现也不在于它的呈现方式、表演形式、乐队编制等。优秀的音乐作品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当代中国的交响作品可以借鉴西方之器,但要立足民族之道,为人民群众服务,写人民所想,在作品中展现和传达民族自信心与人民自豪感。

  创作初始,指挥余隆就提出了交响组曲《岳麓书院》应该区别于一些顺应西方审美的现代作品,尽可能让西洋管弦乐进一步贴近人民,符合人民群众审美。在保持音乐语言新颖的同时,避免刻意追求学院派的现代技法,尽可能体现中国音乐气质。

  《岳麓书院》第五乐章“新时代之光”的作曲采用了双主题变奏曲式,作为末乐章,该章以抒写顺应时代之变、跟随中国之进、响应人民之呼为内容主旨。A主题欢腾喜庆,代表着人民奔向幸福的轻快步伐和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B主题大气豪迈,代表着飞速发展中的大国气质与强国风范。双主题轮番变奏、交相辉映,通过音响的塑造、重复的力量,层层递进将主题一步步向群众靠拢,演奏到尾声时,隐约能听到听众席中有人轻声合唱。

  其二是“走回去”,在《岳麓书院》中可以看到回归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突破。在第三乐章“风华百年”中,描写青年毛泽东初到岳麓书院求学的场景,其中用到了极具代表性的湖南民歌《浏阳河》,但湖南民歌的婉转与此时思想奋进、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形象不太相符。于是,作品在小提琴演奏的《浏阳河》上方加入了圆号独奏的《国际歌》。这样一来,音乐在材料上回归了传统,但又打破了传统民歌的刻板,两条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旋律奇妙构成了一段风格上的复调。

  还有在打破传统基础之上的回归。在第一乐章的脚本中有春风拂来、绿意盎然的景象,也有时光如逝、弦歌吟哦的感叹,书院的千年变迁都被浓缩在短短十分钟的音乐里。该章作曲打破传统,选择了非严格的奏鸣曲式,用以表现现代视角下岳麓书院的古今之别。

  乐章中,两个抒情性的主题分别示意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岳麓书院,主题间的关系并不像传统奏鸣曲式中主、副题之间的矛盾与对比关系,反而更像是一种“应和”关系。主部中有花香、鸟鸣、高山、河流、书声琅琅、人与自然共舞,用音乐勾勒出了这个千年文脉传承的地方。在主题再现部分,需要总结出千年学府的文脉传承,具象还原岳麓书院这个培育了众多湖湘仁人志士的精神摇篮。作曲选择加入演唱,有了歌词,音乐与脚本间的关系由疏离变得紧密,唱词也增加了音乐的叙事性,从而使听众有了更鲜活立体的想象画面。

  其三是“走出去”,即走向世界。多媒体、数字化是当前艺术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岳麓书院》首演结合了多媒体艺术与实景舞美,多媒体交响剧场带给听众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葱郁的树木环绕着舞台两侧的屏幕,120人的合唱团队置身于丛林中,音乐随着舞台两旁溪水潺流的画面涌动,麓山叠翠、韫玉怀珠,真实还原了岳麓书院坐落在山涧溪水中的壮美景象,堪称一场融合音、画、诗、景的情景交响。

  在交响组曲《岳麓书院》中可以看到编剧文字的力量,其对岳麓书院的定位跳脱出一幢历史建筑、一张城市名片、一个文化标签的狭隘界定,将一座固态的建筑,从一个历史地标逐渐转化为文化地标、精神地标。其文学创作观是宏大、旷达的,岳麓书院在他们的笔下不仅是一个满溢书香的治学高地,更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源头以及湖湘精神流淌的方向。

  “历史是一条河”,交响组曲《岳麓书院》展现出在岳麓书院的历史长河中,静态的建筑只是其源头,其中所产生的动态的思想与精神的延续,才是岳麓书院的流向与未来。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2日 16版)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