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长城走笔】
作者:曹亚铂 曹胜杰(单位:陆军防化学院、71345部队)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时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
百团大战纪念馆里气势恢宏的浮雕。新华社发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不仅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更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既是一次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抗敌的典范,其中军政军民团结的伟大实践,揭示了人民战争的力量密码,至今仍具有时代启示。
1939年冬,日军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利用重要交通线对我敌后根据地进行分割和“扫荡”。为粉碎日军阴谋,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计划出动22个团作战。战役打响后,各根据地士气高涨,参战部队规模迅速扩大,陆续达到105个团。至1941年1月,八路军与华北根据地民众在百团大战中构建起了血肉相连的战斗体系,通过军事行动与民众支援的密切配合,形成了“军队冲锋在前、民众支撑于后”的协同作战格局,给敌人以有力打击。
百团大战以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瘫痪交通线为战略目标,军民之间形成“军队主攻据点、民众主破交通”的分工协作。正太铁路破击战中,河北行唐县3000多名民兵、正定县1000多名民兵及新乐民兵配合八路军,对平汉路正定至新乐段的铁路进行破坏,并两次炸毁了沙河大桥。山西阳泉娘子关附近的村民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夜间用绳索拖拽铁轨,使日军列车脱轨,有效迟滞了其运输。
面对日军的物资封锁,根据地民众在生产、运输、救护等方面给以全力支持,构筑起坚实的后勤补给线。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8月至9月,太行各县动员牛车3000余辆、民众两万余人,向平定、昔阳等前线运送粮食约80万斤;晋中妇女自发组建缝纫小组,在3个月内为前线将士缝制军鞋3万余双。为突破日军层层封锁,群众采用“昼伏夜出、伪装藏匿”的方式,巧妙将粮食藏于柴草、粪筐,用驴车分散运输弹药;晋西北根据地,村民还发明了“地下运输线”,通过地道将物资秘密运往前线,有效避开了日军巡逻。此外,根据地家家户户还成立“临时医院”,村民白天将伤员转移至山洞、地窖隐蔽,夜间接回照料;民兵担架队在关家垴战斗中冒着炮火抢运伤员,部分队员为保护伤员壮烈牺牲,以血肉之躯搭建起生命通道。
军民协同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情报体系,从儿童到老人,从普通村民到地方干部,每个人都是情报网络的节点。儿童团以放牛、割草为掩护进行放哨,通过折树枝、摆石块等方式实施暗号预警;妇女们以走亲访友为幌子,深入敌占区侦察;地方干部广泛组织情报小组和八路军紧密对接。
百团大战中军民大规模协同作战的辉煌战例,为当下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战争局势提供了重要启示。当前,科技发展正全方位、深层次地推动战争形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民众参战助战方式更要契合新时代特征、适应新需求。要注重传统组织优势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统一,将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科技前沿领域的从业者纳入战时动员体系之中,组建新型作战支援力量。注重军事需求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通过“嵌入式”国防推动军事行动与社会运行的深度耦合,在数据链上构建军民兼容的云计算资源共享池,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百团大战已成为历史的壮丽篇章,但其中蕴含的军政军民团结伟力,始终闪耀着跨越时空的光芒。新时代新征程,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全新的挑战,更需将我党我军这一特有的政治优势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