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讲武堂】
作者:成次敏 岳贵云(单位: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
习近平主席强调,强国强军必须强后勤。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不断适应战争的变化和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组织后勤保障,为这场伟大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后勤保障建设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对现代战争后勤保障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
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领导抗日战争的核心,高瞻远瞩,深刻分析形势,统筹全局,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从战略高度制定我军后勤建设指导方略,领导发起了一系列的后勤保障活动。
无论是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多方面筹措后勤物资,还是在根据地发展经济自给自足,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实施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后勤保障工作,1940年12月,在山西举行八路军后勤工作会议,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作题为《建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加强后勤工作建设》的开幕词,首次提出将后勤工作作为三大建军任务之一来建设。毛泽东更是亲自擘画后勤建设发展蓝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我军后勤战略指导和工作方针,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后勤保障正确的发展方向起到了掌舵领航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后勤保障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步入正轨,筹划和准备现代战争后勤保障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为现代战争后勤建设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领悟其内涵,对搞好后勤建设具有方向性指导作用。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这既是党对军队提出的总目标,也是军队向党和人民立下的军令状,要求后勤建设必须按照我军既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聚焦使命任务,开足马力、加速攻坚,着力在破解我军后勤建设面临的短板弱项上下功夫,使我军后勤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永葆绝对忠诚的后勤本色、瞄准“两个一切”(“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后勤指向、坚持开新图强的后勤特质,强化向下向实的后勤作风,推动现代后勤建设深度融入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
面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后勤保障艰难的局面,为了解决后勤保障需求与供应的矛盾问题,全党全军在毛泽东“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号召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物资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1941年初,八路军第359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充分发扬自力更生、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开荒种地、养猪养羊,实现了粮食和物资的自给自足,最终把南泥湾建设成了美丽的绿洲和生产基地,成为大生产运动的典型。同时,各根据地除了发展生产、对敌实行经济斗争之外,还大力开展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活动,军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在开源的同时很好地做到了节流。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机关同样也十分重视节约问题。毛泽东强调,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机关尤其要注意。厉行节约的结果,可以节省一大批不必要的和浪费性的支出。各根据地政府机关纷纷出台关于“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规定,并制定了处罚措施。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军的后勤供需矛盾,间接支援了后勤保障工作。
艰苦奋斗、勤俭建军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蕴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信仰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务实的简朴作风,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勤俭建军不仅是为了节约资源,更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科学精准分析现代战争后勤保障需求,合理配置保障资源,推动保障资源向备战打仗聚焦,向新质作战力量倾斜。同时,要创新后勤管理制度机制。以实战实用为导向,树立成本控制和经济可承受理念,全面实行绩效管理,压实事前成本评估,强化事中联动监管,推进评价结果运用,精打细算,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还要扎紧制度的笼子,坚持严格问责问效,倒逼标准制度、预算管理、审批制度和决策机制等贯彻落实,从制度机制上确保勤俭建军落到实处。还应大力培育勤俭建军文化。加强教育引导,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广大官兵的价值取向、工作习惯、生活方式,在全军范围培育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良好风尚。
加速构建新时代军事后勤军地协同体系
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全民族抗战的合力,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群众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踊跃捐款捐物,积极参军参战,提供情报支持,支援大生产运动,等等。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军事上、政治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后勤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在进行训练。扈秀帅摄/光明图片
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明确提出,建立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在后勤物资来源上可以获得国内外最大限度的援助,以弥补我军后勤保障上的严重不足。正因如此,毛泽东把统一战线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基本战略,同时也是我军的后勤建设方略。我军后勤保障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将我军的后勤保障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它不分民族、不分阶级、不分层次、不分党派,只要是拥护抗战、支持抗战,都是团结的对象,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民族全社会支援抗战的积极性,形成了包括根据地人民群众及海外华侨、国际友人援助等多渠道、多层次的后勤保障局面,为我军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现代战争要求后勤保障做到快速释能、韧性持久,这就要求发挥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作用,构建军事后勤军民协同体系。一是构建一体化军民综合保障机制。以平战一体、战保一体、军地一体为指导,实现军地力量资源共建共用。首先,将军地保障力量统一纳入保障资源库;其次,采取多种方式,持续做好力量补充;最后,锚定现代战争综合保障体系能力指标,区分不同专业,细化动员力量能力指标,结合常态对接、遂行任务和专项考核组织军地力量联合评估,检验链路贯通、跨域支援、多向调控等能力。
二是完善一体化军民综合储备机制。主要是依托国家渠道、借力地方政府、融合社会资源,把市场资源转化为战场保障能力,形成上下贯通的军民综合储备体系。明确不同战场环境条件作战的特需物资、装备保障核心部件和关键材料,加大储备量,下好先手棋、留足预备量,进一步优化保障物资的战略储备。
三是创新一体化军民综合保障模式。综合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现实需求和军地保障能力发展现状,探索创新一体化、全域化保障模式。通过统一指挥、军地混合等方式,军地力量共同实施后勤保障。可在某些行业领域,通过明确后勤保障实施的响应机制和保障规则,委托相关地方机构实施保障。
现代战争要高度重视后勤防卫建设
联勤保障部队某汽车团官兵在训练场讨论课目技巧。新华社发
抗日战争期间,我军极其重视后勤保障防卫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后勤保障力量和后勤保障行动。
在物资储存方面,采取分散隐蔽储存和巧妙伪装等方式,迷惑敌人,降低被发现和摧毁的风险,保存了力量。在运输线防卫方面,充分利用地形环境,开辟隐蔽的运输路线,同时组织武装部队或民兵护送运输队,防范敌军袭击,确保了运输线的安全。在后勤设施防卫方面,主要是依托有利地形,修建防御工事,如围墙、碉堡、掩体等,同时在后勤设施周围设置多层警戒哨,密切监视周边动静,一旦发现敌情,及时发出警报,使人员和物资有时间转移或进入防御状态。人员安全防卫方面,主要是后勤人员像一线战斗员一样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掌握自卫技能,做到拿起枪能战斗,放下枪能保障。
正是由于我军对后勤保障防卫工作的高度重视,使很多兵工厂、被服厂等后勤设施在敌军严密的围剿下得以保存,为我军源源不断提供物资补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确保了后勤保障行动的安全展开,为保障物资顺利送往前线创造了条件。
现代战争的特征决定了后勤保障没有明显的前、后方,特别是在激烈对抗的战场环境中,后勤保障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防卫压力也日趋增大。因此,要高度重视后勤防卫工作,在进行战争筹划时,将后勤防卫工作融入联合作战体系一体设计,将后勤防卫节点实时接入联合作战指挥平台,确保后勤保障态势与作战行动同步更新,当后勤目标遭受打击时,可实时调动附近部队实施支援。依托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构建后勤防卫预警体系,及时感知后勤防卫态势。推行“蜂群式”后勤节点部署,降低后勤设施被打击的风险,同时在增强后勤机动防卫能力上下功夫。发挥技术防护在后勤防卫中的作用,做好隐蔽伪装工作。打破“后勤只负责运送物资”的传统观念,通过专业化力量编成、智能化装备升级、实战化能力训练等方式,使后勤保障力量既能在联合作战体系中依托外部力量提升防护效能,又能在脱离体系支撑时具备较强的自卫作战能力,真正实现“保障线”与“防护线”的统一。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