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康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抗战时期开办的塘田战时讲学院,仅存在几个月便被迫解散,却培养了250多名进步青年。他们活跃在不同领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电影《烽火塘田》较好地呈现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表现了当中国革命受到挫折时,人们勇于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湖南开办塘田战时讲学院,这件事情本身便具有较强的传奇色彩,《烽火塘田》开创性地填补了这一题材电影创作的空白,将这个传奇故事讲得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创作者以一种历史的眼光,艺术地表达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塘田战时讲学院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缩影,老师中有共产党人,有著名作家、语言学家、国学家;学员中,有信仰共产主义的,也有信仰三民主义的。他们围绕中国的前途命运、共产主义适合中国还是三民主义适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谁才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等重大问题进行交锋,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语境和思想状况。最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师生的所信所向所行。甚至那个被国民党安排进战时讲学院制造混乱、造谣生事,代号“黑鸭子”的学生唐胤波,也在最后关头反戈一击,揭穿了国民党诋毁塘田战时讲学院的谎言。而在战时讲学院所在的塘田,黄族长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反对者,村民由旁观者,土匪沈山虎由劫掠者、施暴者,寡妇秋姑由被欺凌者、被侮辱者,都逐渐变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参与者、支持者。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正是吕振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仰为根,以民族利益为重,下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盘棋。
《烽火塘田》以精细的笔法,成功塑造了丰富立体、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该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集中体现在吕振羽和叶政这两个人物身上。吕振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既有接到“回湘开荒”电报后自武汉返回湖南的担当和果决,也有向湖南省委建议在他的老家塘田开办战时讲学院的智慧和眼光;既有与叶政关于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针锋相对的激辩,也有激辩之中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的理性和辩证;既有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也有与王时真之间真挚的、朴素的、动人的爱情;既有将准备婚礼的钱拿出来当作办学经费的“豪气”,也有调暗油灯节省煤油的“小气”……如此,吕振羽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刚出场时的叶政是国民党的坚决拥护者,不同意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中对国民党的辛辣讽刺,认为是小题大做,表明了容不得说国民党不好的态度;叶政在与吕振羽的辩论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经不起推敲和追问,在师生们献给吕振羽热烈掌声时倍觉尴尬;武汉陷落后叶政开始悲观地认为四万万中国人犹如一盘散沙,没有前途;直至长沙大火烧死了三万多老百姓,叶政痛苦地呼喊,这也烧毁了他的信仰;最后叶政离开塘田时,表示三民主义已经名存实亡。片中对叶政思想变化的表现富于层次,既体现了他内心的冲突,又体现了向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慢慢靠拢的进步,真实可信。
《烽火塘田》精巧编织了历史叙事的时空场域。从纵向看,影片从塘田少年周有夫的讲述开始,那缓缓流动的夫夷水犹如时间之河带出历史的意味。之后,塘田战时讲学院的故事与他的讲述并置,而讲述并未对叙事造成干扰。片尾同样以讲述结束,随着讲述,那一群仿佛从时光深处走来的塘田战时讲学院的青年学生,令人感佩、感动、感慨。从共时性的横向看,影片构建了学院空间、塘田乡村空间和抗日战争历史空间,通过三重空间的叙事推进,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也增加了影片的细腻感。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6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