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运河之歌》:一条大运河 半部中国史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运河之歌》:一条大运河 半部中国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9-13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婷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近日,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引发各界关注。该片用6集、每集50分钟的体量,透过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视角,清晰勾勒出大运河从起源到发展的脉络,挖掘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蕴藏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展现其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与突出贡献,为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运河精神”写下生动注解。

  中国大运河贯通南北、连接古今。《大运河之歌》运用实景拍摄和数字动画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趣味还原出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多条运河的流向,以动态的形式勾勒出航运网络。这种“艺术+技术”的创新表达方式,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当然,大运河的寓意远不止于一条人工河流,而是作为历史最直观的见证者和最生动的讲述者,诉说着国家的发展,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行走于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的河道边,观赏隋唐大运河所创造的工程奇迹;在《清明上河图》中感受运河为北宋汴京城带来的繁荣与活力……《大运河之歌》用影像将与大运河相关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时间节点串联起来,捋清了从春秋到当代这段绵延千年的运河发展脉络。

  创作者展现了各个朝代利用人工河所达到的事之功、运之力,并将运河的流变和朝代的兴衰联系起来,梳理出一条清晰系统的历史线。比如,大运河将江南丰饶的物产运至长安,成为大唐王朝开拓盛世的重要支撑;当唐朝由盛转衰,大运河的重心也渐渐偏离了曾经辉煌的洛阳等地,落在了居于中心位置的汴州……该片还用大量笔墨书写河流浸润的璀璨文化。从诗词歌赋到市井小说,再到器乐弹唱,这些诞生于大运河畔的中华文化不仅滋润着运河两岸乃至中国人的心灵,还借由丝绸之路传向全球。这种交织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表达方式,用具象的河流“缩写”抽象的历史文化,让“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的深层内涵有了更加生动的影像依托。

  大运河从历史纵深处走来,顺着时代奋力向前奔涌,在与现实的交汇中集聚出不断前行的文化动力——这构成了《大运河之歌》的基本叙事逻辑。顺着这个思路,创作者用一帧帧画面记录当下运河沿岸的社会生活图景。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父亲带着6岁的女儿多多在门口的运河边捉虾,这种水乡独有的乐趣是他们一家“向往的生活”;在北京工作的齐欣每天都要跨过通惠河去上班,大运河于他而言早已是“融在血液里的存在”;还有拱宸桥下,人们坐着水上巴士观光通勤;亮马河边,沿河跑步的人们尽情享受着城市的公共水域带来的风光。借由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和背景的普通人的视角,节目拉近了历史古迹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不仅如此,作品还通过观察者讲述与运河同行的故事,展示不同地域的真实生产生活片段,再将它们“串点成线”,在航运、灌溉、排涝、渔业、旅游等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产生深度连接的领域,描绘充满生机的当代社会图景,诠释“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性。

  总之,《大运河之歌》以具有感染力的视听语言展现大运河风貌,讲述大运河故事,思考大运河发展,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大运河穿越古今、奔流不息,时至今日依然鲜活的生命力。正如《大运河之歌》结尾所说,两千多年时光谱写了大运河之歌,它流经我们,也将穿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生生不息的人类史诗。这种富有历史内涵、时代精神和发展眼光的大运河题材作品对相关创作做出有益尝试,为中国影视作品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方案、开辟新思路。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3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