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生态修复山水相融 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江苏徐州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生态修复山水相融 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江苏徐州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11-24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10月29日清晨7点,江苏省徐州市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湿地公园神农码头,6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钓手正在进行大赛前最后的准备工作。2023潘安湖舟钓路亚大奖赛于当日举行。“潘安湖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湖里的鱼个头大,去年比赛我钓到了一条七斤重的鳜鱼。”来自宿迁的选手李和平说。连续3年参赛,他见证了潘安湖的水质越来越清,生态越来越好。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采煤塌陷区整治工程神农码头考察。这个曾经荒芜的采煤塌陷区,经过生态修复、景观构建,已经变成湖水盈盈、杨柳依依的湿地景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作为江苏唯一兼具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的城市,徐州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深入推动产业、城市、生态转型,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表扬激励,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探索出具有徐州特色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模式。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徐州昔日的采煤塌陷区,以及大型企业、重点实验室,走访了解徐州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等情况,探寻资源型城市转型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经验和启示。

  1.逐“绿”而行,城市“伤疤”蝶变为“生态名片”

  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贾汪区的潘安湖。深秋,大自然宛似在潘安湖上打翻了颜料盒。湖面上连片种植的池杉正由黄转红,整个潘安湖层林尽染,和清澈的湖水、翩飞的水鸟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油画”。上午十点,神农码头上已是游人如织,“我们从山东来,慕名游览潘安湖的‘池杉红’。”游客老蒋告诉记者。

生态修复山水相融 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江苏徐州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池杉林景色。李玄摄/光明图片

  眼前的美景,让人难以想象昔日这里曾是徐州市面积最大、最集中、最严重的煤炭坍塌区。登上游船,90后船娘朱雪宁告诉调研组一行,“我自小在潘安湖旁的权台矿区长大,父亲、爷爷都曾当过矿工。那时候,运煤的大车哐叽哐叽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来回穿梭,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长大后,朱雪宁到外地打工去了。“2012年回乡探亲,父母跟我说家门口修建了大公园,我开始还不信。”直到她亲眼看到大卡车拉来了树木花草,挖掘机在塌陷区施工,将塌陷积水形成的水潭连成了一整片湖面。“家乡的巨变令我惊喜。听说区里为村民优先安置工作,我果断辞职,回到家乡开起了游船。”朱雪宁说。

  潘安湖巨变的背后是徐州市下定决心系统推进煤炭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2011年,贾汪区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在江苏省和徐州市的支持下,贾汪区开始对全区13万多亩采矿采石留下的“伤疤”进行复垦,实施生态再造工程。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工程是徐州市必须啃的第一根“硬骨头”。该工程在全省首次以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进行修复,四项工作同步进行,对1.74万亩采煤塌陷区土壤进行重构。

生态修复山水相融 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江苏徐州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村民在制作香包。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摄/光明图片

  “因地制宜、综合整治是关键。”潘安湖街道党工委委员赵冯指向湖中的小岛,“没有塌陷的地方堆积成一座座小岛,塌陷积水区挖得更深一些,再引大运河、屯头河、不牢河的河水入湖,形成了天然水循环系统。”

  十多年间,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一期、二期、三期工程陆续竣工。建设湿地生态保育区,种植近千种水生植物,建成我国最大的池杉培育林。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青头潜鸭、鹈鹕、蓝带翠鸟等数百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最近,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在潘安湖畔筑巢安家。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工程是徐州科学治理煤炭塌陷区的一个缩影。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走出了一条工矿塌陷地特色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的成功之路。徐州出台实施《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1年)》,在全国率先编制生态修复徐州标准,累计治理采煤沉陷区28.64万亩,修复采石宕口202个,建成一批湿地和宕口公园。森林覆盖率达30.54%,居全省第一。

  2.向“新”而起,老工业城市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

  走进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机械”)的智能生产车间,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却几乎见不到工人。“这是起重机转台智能生产线机加工看板,记录着全球起重机行业首条大型结构件智能化生产线的情况。”徐工机械党委副书记李格介绍,该产线兼容26种产品,焊缝质量一次合格率100%,只需1人进行监控和运维即可实现原来36名焊工的工作量。

生态修复山水相融 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江苏徐州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作业。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摄/光明图片

  “作为国企,徐工集团创新扎根制造业、做强实体经济的初心永不变。”李格停住脚步,指向厂房内一台大型起重机说,“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考察时,曾登上这台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六年来,徐工人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致力于提高国产化水平。如今,这台设备关键指标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

  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是徐州致力打造的城市“一号产业”。另一个与徐州紧密相关的产业,则是矿业。进入新世纪,徐州矿区整体进入资源枯竭期,老矿区如何转型?这是困扰众多煤矿企业的时代课题。

  “产业接续、人员安置和环境治理是困扰资源枯竭矿区企业转型发展的三大难题。”徐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兴振介绍,多年来,徐矿坚持融入地方发展,在盘活土地、铁路、电网和房产等资源,发展现代物流、大数据项目及矿区配售电业务的同时,充分发挥百年徐矿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走出去”,累计开发36个服务外包项目,创收近60亿元,安置上万名职工就业。今年3月,徐矿“资源枯竭型矿区转型发展创新技术与模式示范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位列项目类首位。

  调研组了解到,徐州大力推进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着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并于今年成立10个工作专班,定目标、定节点、定责任,协同发力产业集群培育体系建设。

  江苏淮海科技城与徐州经济开发区、徐州高新区一起,成为徐州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两区一城”核心布局的重要载体。调研组一行步入位于徐州泉山区的淮海科技城徐州软件园,数栋楼宇间“藏”着近千家企业,其中有230余家企业聚焦数字经济,瞄准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行业赛道,全力打造淮海数字经济先行区。

  “淮海科技城已成为徐州创新企业的孵化器、加速器、人才集聚地。”江苏淮海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王栋介绍,近年来,从科技城孵化成熟到高新区和开发区扩大生产的企业达四五十家。科技城先后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国字号”招牌,为徐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脚踏实地抓现有产业集群创新建设,也要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调研组驱车前往卧牛山,徐州市筹建的江苏省第四个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紧锣密鼓抓紧建设。调研组成员跟随实验室科学家钻入地下深处,多个实验室依山体而建。云龙湖实验室战略规划部部长、中国矿业大学深地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王勃,正在带领学生进行一项地下空间地质构造精细探测的实验。“在对深地进行探索、利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突水、突气等灾害,通过震电磁光智能监测设备对地球深处进行诊断,就能提前了解地下结构中哪处有致灾风险,进而‘对症下药’。”王勃向调研组一行介绍道。该技术被应用于我国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中。

  2021年10月,徐州市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工、徐矿等大型企业资源,挂牌成立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主攻深地空间探测、开发与利用方向。徐州市科技局局长鲍斌介绍说:“除了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我们也考虑到,近年来,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600处左右,这些地下资源如何利用起来,是不是能做碳封存、压缩空气储能?徐州在煤炭塌陷地综合治理、废弃煤矿利用等方面率先探索,必将孕育出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

  紧盯“看家”的制造业,并始终向“新”而行。截至目前,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5年前提高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398家增至1421家,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分别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

  3.以民为本,城市治理瞄准宜居乐业

  昔日矿区百姓生活如何?调研组一行来到贾汪区马庄村。早上8点30分,村民夏桂美送小孙子上学后,来到村里的香包合作社做香包。“每个月光是做香包就有2000多元收入,加上养老金能有3000多块钱。有钱赚,家里也照顾得到,日子过得真舒畅!”65岁的夏桂美笑着告诉记者。只见她灵活地穿针引线,半个小时就做完了一个香包。

  小小的香包,这些年已发展成为马庄村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介绍,在村里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传承人、85岁的王秀英带领下,马庄香包后继有人,创造了400多个就业岗位,今年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一千万元。

  昔日矿区不仅发展了经济,乡风也更文明了。“马庄有三宝,香包乐团婆媳好。”马庄村村史展馆讲解员余蒙向大家介绍。苏北第一支铜管乐团“马庄农民乐团”经常在节假日给邻里乡亲演出,村里家家户户和睦相处、婆媳相亲。

  调研组在徐州城乡采访,所到之处,不少老百姓都乐呵呵地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美啦!”走进沛县杨屯社区,只见道路平坦干净、绿化植被丰富,老人们在活动器械区舒活筋骨,儿孙在旁追逐嬉戏。这里有幼儿园、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民生活十分便捷。

  2015年,老杨屯村按照村的建制,以生产组、村民、邻居不变原则整村搬迁,形成了现在的杨屯社区。“以前全家四口人挤在三间瓦房里,没工作,没钱花。”原杨屯村村民李爱国告诉记者,从村民“上楼”变居民后,他参加了镇里安排的职业技能培训,在社区指导下开了一家网店,年收入达10万元。

  老城区的居民生活有乡村百姓舒坦吗?来到徐州主城区鼓楼区,陪同调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曾经聚集了全市80%的大中型化工企业。十多年来,鼓楼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将丁万河沿线近百家化工小企业搬迁关闭,从源头上切断工业废水污染问题,又关闭沿线17家小煤码头,迁移关闭附近几十家煤沙堆场、近万平方米养殖场。通过实施疏浚河道、沿线绿化、建桥铺路等一系列综合治理工程,丁万河成为“最美家乡河”。年逾七旬的陈桂荣每天都要到河口公园锻炼,他感慨地说:“曾经又脏又臭的河道,如今成为文化景区,我们这代人有福了!”

  丁万河的蝶变,不仅改变了周边群众生活,生态环境的全面提升更吸引一大批重大项目竞相涌入。徐州市中心所在地过去曾是一家生产氯碱的化工厂。区政府花费3年时间搬迁改造、治理污染,如今这里脱胎为鼓楼创芯谷园区,吸引了一批半导体、精密电子项目。高楼林立、山水相融,这座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新城宜居又宜业。

  4.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四点经验和启示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发展困境的必要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徐州曾经作为资源型城市,供应了江苏4/5的煤炭和3/5的电力,为江苏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过度依赖煤炭的发展模式也使其面临经济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近年来,徐州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向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华丽转身。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

  以规划为引领,局部修复带动整体生态治理。徐州的生态治理以规划为引领,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五年规划”等一揽子规划,凸显出机制健全和依法治理特征。具体工作中,以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串珠成线,创新了“生态修复+”模式,凸显出精准发力和系统化治理特征。

  以产业为基础,推动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实体经济是基础,资源型城市转型首先要推动产业转型,改变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科技含量高、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徐州以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行业整合整治为抓手,系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强化政策引领,坚持一企一策、精准施策,设置10亿元产业基金和10亿元财政奖补资金,稳妥开展职工安置,对一些环保达标的企业实施过渡期生产,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做减法的同时,持续推进产业接续和新旧动能转换,利用产业转型腾出的空间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根据自身禀赋重点发展有规模有影响、有潜力有后劲、有基础有特色的“343”创新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的转变。

  以科技为支撑,全面提升城市新的发展动力。徐州始终把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多措并举建平台、强主体、聚人才、优生态。企业是创新主体,徐州高质量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库,同步推进煤炭化工、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龙头企业形成全球领先的创新能力及高企“小升高”、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以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一城一谷”为依托建设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和科技服务业发展平台,面向未来重组新建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换道超车做出提前布局。

  推行“三统筹”,创新完善转型投融资模式。环境治理、企业搬迁、职工安置、科研创新等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完善投融资模式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徐州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为试点,创新提出统筹建设内容、统筹还款来源、统筹增信方式“三统筹”融资模式,有效解决了“无废城市”建设资金需求。在全国率先实施无形资产交易、司法拍卖、市场化去产能等措施,变现资金近百亿元,有效支持了企业关停退出、搬迁转移和技改升级。依托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示范园区建设和专项试点,构建了“中央资金支持-政策性银行引领-社会资本跟进”融资模式。推动“苏科贷”业务全覆盖,为科技人才及科技型企业提供一揽子精准金融服务,累计发放“苏科贷”金额居全省第二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苏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研究员,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助理研究员孟静;光明日报通讯员姬尊雨、张子麟)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4日 05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