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父爱如山的诗意表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父爱如山的诗意表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12-03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县级融媒优秀网络视频创作谈】

  作者:王鹏(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一个普通家庭中的非凡故事。”这是在大致了解拍摄内容后,我脑海里迅速闪过的一行字。

  “我坚信大地不会欺骗种子/阳光走过的地方花草一定茂盛”“在梦雨喊妈妈/妈妈叫梦雨的声音中/梦雨回到家里”……一张张泛黄稿纸上的散文诗句,诉说着一位父亲对诗意生活的朴素向往和坚守。叶小平就是这些文字的主人。这些过往时间的深邃印记,区别于浓墨重彩的描绘,诗行里奔流的深切情感,讴歌着广阔的天地和平凡的生活,还有对女儿叶梦雨的爱。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其中的真挚深情,正是我们要通过短视频《父亲的散文诗》传递的主题。

  采访当天,太阳躲了起来,天空依然很通透,蓝色的云层下安静流淌着的富春江呈现出墨绿色,为采访现场增添了一抹凝重而深沉的底色。我们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克制情感。过世的父亲一辈子都在写诗,在女儿叶梦雨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他想着“爸爸”这个称谓的含义就是陪伴着女儿健康成长,直到自己无法再提起笔写诗的那一天。

  在采访叶梦雨的时候,我们通过温暖的对话来引导她回忆与父亲的种种过往。我们采用的拍摄策略是双机位,这样能够更好地捕捉她讲述关于父亲生前事迹时的细微表情、动作,以及整个回忆氛围的变化。

父爱如山的诗意表达

短视频《父亲的散文诗》截图。资料图片

  机位A是静态的主摄像机,对准叶梦雨的正面。在采访第一阶段,我们用中景捕捉她讲述父亲故事时的脸部表情和上半身的动作。叶梦雨在画面中间,随着她情绪的起伏,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她眼中闪现的泪光,陷入对父亲温暖的回忆中时的神态,还有摩挲父亲手稿时的温柔动作。

  采访第二阶段我们将机位A的景别调整至全景,叶梦雨在画面左侧的三分之一处,画面的中间和右边空着。这是一个思考过的尝试,因为单从画面的平衡性来说需要右边也有相同的权重。考虑到此时此刻的叶梦雨沉浸在交织的回忆中,她在与过去对话,留白的空间正好象征性地代表她父亲的缺席。这种布局也让叶梦雨成为画面的重心,而空出的部分则给予观众一种心理暗示,即父亲的爱仍然占据着叶梦雨生活的一部分。

  机位B是长焦,用于捕捉叶梦雨的特写,为影像呈现注入更多的细节与情感深度。当叶梦雨回忆起她与父亲的温馨时光,或者诵读父亲的诗句时,我们通过长焦镜头局部放大叶梦雨的手势和眼神,捕捉到她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和情感爆发的瞬间。

  在生活场景拍摄中,我们跟随叶梦雨,来到她家的小房间,这里都是她父亲的诗歌手稿,还有各种文字资料,而在这样充满回忆的空间里,采用手持相机拍摄更为合适。镜头中,叶梦雨每一次翻开手稿,都如同是在和父亲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这时她表情上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需要迅速捕捉。手持相机拍摄时摇晃与流动的即时感,也让整个场景的记述看起来更加真实。

  在编辑这个短视频时,我们的剪辑师董琳炜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将这个动人的情感故事传达给习惯快节奏的新媒体用户?这就要考虑成片时长、观众注意力、平台特性和内容优化等诸多因素。董琳炜最终选择以叶梦雨自述的形式为叙事主轴,直截了当,又富有亲和力,可以迅速建立起网络用户与画面的情感连接。

  在视觉呈现方面,董琳炜果断舍弃了机位B的特写镜头,叠化了大量叶小平生前手稿的特写。这一决定基于两个考量:一是短视频要求每个画面和剪辑都必须高效地传递信息;二是叶小平手稿文字的特写是很好的情感纽带,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父亲与女儿的情感世界,比仅仅通过叶梦雨的面部特写更能深刻地触动人心。

  背景音乐的选择上,我们选用了歌曲《父亲的散文诗》。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与主题相契合,拓宽了视觉叙事的情感深度。歌曲本身的知名度和感染力,也有助于更加直观地吸引网络用户的注意力。

  这个伤感而温暖的故事,虽然只是通过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进行呈现,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这不仅是因为叶小平用笔尖勾勒出一生的诗行,让人真切感受到父爱如山般的伟大,更是新媒体平台所特有的力量,使得一个平凡的中国家庭故事能够跨越山海,触动无数心灵。

  新媒体平台传达信息迅速准确,更因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和交互性,让故事的叙述更加生动、易于共鸣。每个人的生活,每个家庭的故事,都可以找到可能的共鸣。通过新媒体传播故事,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更人性化的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我们的故事,无论大小,都值得被倾听,也都有力量启发和激励每一个人。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03日 12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