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五指山下,绿色新画卷徐徐展开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五指山下,绿色新画卷徐徐展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1-05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五指山下,绿色新画卷徐徐展开

——海南省五指山市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路径

光明日报调研组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地处海南中部生态保育区的五指山市,是海南岛的“滤芯”“水塔”和“三江源”,是全省的生态核心区和主要河流发源地。全市63%的土地面积划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海南各市县中占比最高。

  这里也是海南省中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7万多黎族苗族同胞现在在这里生活。

  这里还是曾经的国定贫困县,2020年2月29日,海南省政府宣布五指山市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市4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近年来,五指山市牢记总书记嘱托,争当生态保护的尖子生、雨林文章的特长生、“两山”转化的见习生、制度建设的优等生,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2023年前三季度,五指山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8%,增速排名全省第三,当年水满乡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五指山市的发展实践,是海南省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五指山脚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幅绿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个生态核心区的山区市县是如何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如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既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又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近日,光明日报社、海南省社会科学院、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研究中心)联合组成调研组深入五指山市开展调研。

五指山下,绿色新画卷徐徐展开

黎族姑娘正在采茶。五指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1.茶香满园幸福来

  汽车穿行在崇山峻岭中,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五指山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其间。驶入水满乡毛纳村后,眼前豁然开朗,只见青山绿水间,屋舍农田错落有致,仿佛世外桃源。

  平整的村路旁,一座白净的二层小楼和一小栋盖着茅草的平房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和茹手工茶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考察毛纳村时,曾在这个手工茶坊参与炒茶劳动,并买下两袋茶叶。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点”。

  走近茶坊,正在冲茶的女主人王菊茹热情地招呼大家到里面品茶。茶台上,一杯杯琥珀色的茶汤香气四溢,王菊茹端起一杯说:“这就是我们当地的大叶红茶,现在来买的人太多了,都不够卖喽!”

  王菊茹一边娴熟地冲茶,一边向记者介绍:“父辈们是水满乡第一批种茶人,我16岁就开始种茶、制茶。种了30多年的茶,从没想过能靠茶叶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更没想过我家的茶叶能卖到全国各地去!”王菊茹开心地笑了。

  水满乡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毛纳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力接过话茬:“是啊,以前这里交通闭塞、山多地少,村民们要么靠山吃山,要么外出打工糊口,日子很苦。现在,山还是这座山,日子却甜了!”

五指山下,绿色新画卷徐徐展开

游客在五指山市体验红峡谷漂流。新华社发

  原来,五指山区海拔高、纬度低、降水充沛、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特别适合茶树生长。每年初春,当全国其他地方还白雪皑皑、草木凋敝的时候,五指山的大叶茶已经开始采摘,是“华夏第一早春茶”的生产地之一,而且独特的热带高山雨林气候造就了当地大叶茶的味甘清甜。

  好山好水育好茶。2013年以来,五指山市引导扶持山区农民种植茶叶,大力发展茶产业,将生态优势“变现”为经济价值。现在毛纳村家家户户种植茶叶,纷纷借此脱贫致富。王菊茹一直坚持手工制茶,虽然产量少,但仅此一项一年就有3万多元收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由王菊茹和众多茶农参与的“毛纳和茹茶叶专业合作社”不久将筹备开业,村里有发展茶产业意愿的脱贫户、监测户,都可以来这里学习茶叶种植、采摘、制茶及茶艺等全流程技术。同时,合作社还会为农户提供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实现茶叶种植、苗期管护、采摘、收茶以及加工“一条龙”服务。

  毛纳村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的实践是五指山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截至2023年12月,五指山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共12096亩,产值达1.097亿元,“五指山红茶”获评海南省市县农产品十佳公用品牌,并作为全国红茶代表入选“国际茶日”活动。茶产业已经成为五指山市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我们围绕茶叶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目标,正在示范推广有机茶园建设,推广良种良苗、土壤改良、绿色防控、农业新技术等种植技术,推动全市茶叶品质上台阶。2023年,经五指山市政府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利用现代基因技术等科技手段进行基因测序,确定五指山茶为新茶种,具有高果糖、高茶氨酸和低儿茶素、低咖啡因的‘两高两低’特点。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高端茶叶的信心!”五指山市市长陈国梁介绍说。

五指山下,绿色新画卷徐徐展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景色。新华社发

  2.雨林深处非遗“活”

  月色初明,灯光闪耀。五指山市小岛公园,一场热闹的“村秀”正在上演。本地村民和基层乡镇干部们纷纷走上舞台,换上了多彩的黎族传统服饰,在聚光灯前自信地挺起胸膛。

  “一听说家乡有走秀表演,我马上就带着姐妹们来参加了!”五指山市毛阳镇毛栈村的王艳兴奋地说,她也是海南省老干部艺术团模特队的一员。2023年9月16日到11月11日,五指山市共举办了10场以民族服装展演为主要内容的“村秀”,吸引了累计3万多人到现场观看,相关视频在网络上点击播放达10亿人次。

  “村秀”火了,黎锦也成为舞台的焦点之一。黎锦是一项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却一度濒临失传,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今天的五指山,伴随文化产业化发展浪潮,黎锦技艺重新焕发出了旺盛的活力。

  调研组走进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布黎布舍服饰文化有限公司,目光立即被摆满的黎锦服装、挎包、桌饰吸引。货架上色彩斑斓,琳琅满目。据介绍,制作这些服饰的黎锦都是从乡镇收购的黎族非遗传承人的纯手工制品。这家公司由五指山土生土长的黎族青年陈孟丽创办,她刚刚在2022年首届海南国际设计师大赛中斩获铜奖,公司也获评为2022年度海南国际设计岛示范基地。

  “随着‘村秀’的大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解黎锦,今年的销售量也在稳步提升。”该公司销售部负责人汪建介绍说。

  近年来,五指山市共举办非遗培训班18期、民族文化表演51场,累计培育各级非遗传承人156名。2023年8月,五指山市与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合作的黎锦国际化人才培养班在五指山市正式开班。五指山市还先后派出3批次共50名非遗人才,赴意大利米兰时装周进行非遗服饰及技艺展示,参加新加坡、马来西亚旅游文化宣传推广活动。来自五指山深处的黎锦,正在渐渐走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为五指山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村秀”火了,五指山的游客也更多了。在水满下村的热带雨林里,一片建筑群依山而建,傍水而成。这里是方诺寨,一家在古村落旧址的基础上还原雨林原生态的民宿。走进大门,一条蜿蜒的栈道高低起伏,攀山照水,连接着一座座单栋的客房。两侧桫椤、兰花馥郁芬芳,尽显热带风情。

  “我们于2023年11月1日正式开始营业,10天内的收入就达到了30多万元,这让我们想都没想到。”方诺寨负责人凌助笑眯眯地对记者说道。他介绍说,为保护生态多样性,方诺寨在设计中顺应山林脉络走向,“让步于树”“绕树而行”“择地而栖”,探索自然与旅游民宿的平衡,已经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的游客入住。

  生态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如何发掘良好生态中蕴含的经济价值,源源不断地创造出综合效益,是进一步实现生态产业化的关键。在确保生态系统功能不被破坏的基础上,五指山市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对绿水青山更深入的产业化开发和经营。据悉,2023年上半年,五指山市累计接待游客111.92万人次,同比增长36.68%,累计增速居全省第三。

  为了更好发掘生态资源价值,五指山市还举办了“寻觅雨林·万物共生”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公园雨林文化展、热带雨林保护国际研讨会、“雨林与您”体验活动、“热带雨林音乐会”、雨林精灵时装秀等一系列雨林活动,积极围绕“雨林+”作文章,推动生态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3.山青水绿环境优

  冬日的清晨,五指山云雾缭绕,层林尽染,迎来了红叶观赏期。身着迷彩服、头戴遮阳帽的护林员王大德套上胶鞋,跟妻子告别后,跨上摩托车开始了他一天的巡山之路。“巡山主要看有没有毁林开垦、盗伐林木、放钩、野外住棚、放牧、采集非林木资源等情况。”王大德介绍。

  像王大德这样的护林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水满管理站共有40名,每人负责的巡护区域都在3000亩以上。王大德掏出手机跟记者说:“你看,这个‘雨林巡护’App,不仅可查看各组护林员的实时位置和巡山轨迹,发现毁林等违法行为还可以一键上传报案,精准定位事发现场坐标。”

  据介绍,除了为护林员配置巡护App,实时监测护林员的巡山情况、管护情况,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还搭建起包括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在内的监控网络,建立涉林问题线索全流程闭环指挥调度机制。同时,信息化数据已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雨林平台、巡护终端系统等实现共享,4269平方公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在屏幕上点击出来,就能够监测到。

  “对五指山来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五指山当仁不让的‘国之大者’。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发应用‘智慧林业’平台,实施全天候的监测,对于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坚决发现一起打击一起。”陈国梁表示。

  五指山市还探索实施生态赎买制度,逐步恢复和扩大了4724亩热带雨林自然空间,完整地保护了海南热带雨林自然环境。目前,五指山市森林覆盖率近90%,稳居海南全省前列。空气质量指数连续8年排名全岛第一,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保持100%,PM2.5浓度平均值向着个位数迈进,超过国家质量一级标准。

  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和生态优势,五指山市正大力发展高品质大健康、全健康产业,打造“冬避寒+夏避暑+全年避霾”的康养品牌,建设四季宜居康养乐园。目前已发布了《五指山市气候康养白皮书》,引进了一批知名医疗专家,设计了8条自行车运动线路等,让康养与生活无缝衔接,脑神经康复中心、心脏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我们紧扣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这条主线,大力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努力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上。与海南师范大学生态研究机构合作成立‘四库’研究专班,联合国家公园研究院编制完成‘四库’规划初稿,与中海油集团签订了林业碳汇项目合作开发意向协议,‘四库’价值的转化路径逐渐清晰。紧盯热带特色高效农林产业、全域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贷后服务产业、医养康养产业、培训研学产业、生态化新兴产业等7大产业,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加快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陈国梁说。

  4.探索绿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五指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围绕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目标,坚决守护生态底线,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有效路径,有效推动了高品质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确保实现永续发展。在制度设计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为工作平台,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绿色考核指标体系,促进领导干部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允许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特色考核指标。探索建立污染综合治理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区域间、部门间污染防治协作工作例会、进展信息通报等制度。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和深化环保改革,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监督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聚焦特色产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和高品质、高效益转型升级,做足“特、高、融”文章,做精、做优、做强茶叶、野菜、山兰稻、花卉、南药黎药、油茶、五指山山鸡、瓜菜等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重点实施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交通道路升级改造等项目,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10亿元,建成优质、抗旱防涝、保护生态、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18805.9亩。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面向农民实际需求,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养殖、种植等产业发展中实施生态循环养殖、沼气建设、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以及有机肥施用示范推广等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以人为本,筑牢生态保护根基。用法律“红线”守护生态“底线”,为绿水青山筑起一道坚实的法制屏障。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制定修订生态文明领域地方性法规,覆盖多个生态文明细分领域。加强宣传,不断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发动本土力量加入护林队伍。加强本地文化保护,支持建成黎锦苗绣产、学、研、培一体基地,将民族文化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有机融合,展现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加强基层治理,深入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健全综治中心、社管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四位一体”新机制。

  科技助力绿色未来,不断引育科技人才。在“两化”融合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引入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采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建设数字化运行平台,对生态资源进行智慧化管理。问智于民,建立“生态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作用,不断充实壮大农林科技人才队伍。出台遴选认定制度,向全国遴选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共选派了169名生态科技特派员,做到59个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实现了人才要素向农村农业的逆向流动。组织科技人才前往福建、宁夏、浙江、云南等地学习先进工作经验,累计举办培训10期,培训321人次。

  (调研组成员: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熊安静、王艳婷,光明日报记者王晓樱、见习记者王轩尧,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邬乐雅、李凯凯)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5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