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城市咂摸设计的香味——南京创意设计周扫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城市咂摸设计的香味——南京创意设计周扫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2-01 05: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杜 倩

  在鸡蛋上雕刻动人的诗句,把摊贩们的叫卖声“收纳”在灯箱里……日前,在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南京创意设计周上,9位工作、生活在南京的艺术家走进科巷菜场,共同发起了“菜场+艺术”的介入项目。

  科巷菜场是南京诸多菜场中独特的存在——一座位于市中心且在原址上存续至今的老字号菜场。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这里就是小商贩自发形成的集市。随着近百年的发展,记录了几代南京人生活、饮食习惯的变迁,聚集了地道的南京味。

  “我们选中菜场,是因为它和市民生活有着须臾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市文化传播,将对城市和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艺术设计催生更多新可能,力图实现服务公众的理念。”设计周负责人纪文心说。

  果然,菜场里的食材和声音,都成了这场艺术盛宴有趣的原素材。

  在科巷菜场,艺术家丁成的一间“丁成菜档”大受欢迎。“丁成菜档”售卖两种蛋:家常版鸡蛋和艺术版鸡蛋。鸡蛋上雕刻的句子,是丁成本人原创的诗歌短句,俏皮、幽默,又略带自嘲;来自南京传媒学院的老师韩旭,收集了科巷菜场常用的蔬菜、水产叫法,以儿童启蒙挂图的形式,向人们科普;独立音乐人、影像创作者赵慧儿制作了“声音盒子”,能听到德州扒鸡店的叫卖声、煎油的声音、扯塑料袋的声音、顾客买菜聊天的声音……

  “菜场中扑面而来的生活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艺术家朱赢椿说。

  “把书法还给人间烟火”,这是艺术家邱志杰走进菜场的初心。他为商贩门口的招牌、售卖的物品、身上的围裙、手上的工具都量身打造了相应的书法内容,“当艺术介入菜场,不是为了让网红之地变得更网红,而关注的是,艺术的形式有没有可能帮商贩把菜卖得更好?”

  “我们需要一个艺术的场域来体察内心,感知生活中那些微妙的东西。”策展人林书传说,“‘菜场艺术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换上了菜农摊贩的视角,力图照顾到介入对象的感情和需求。这样,艺术便在情感的互通中有了温度。”

  事实上,设计为城市带来的更新远不止焕发新生机的菜场,更多的是从方方面面提炼城市独特的人文创新气质。

  “一直以来,我们深入对接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30余所在宁高校,联动国创园、水木秦淮、银杏里、紫东创意园、1912街区等50余处文化载体,先后与秦淮、鼓楼、玄武、建邺、栖霞等区合作,服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东大·南京设计名城’‘长江路文化旅游集聚区’‘环南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等重点工作,推动了一批优质的创意项目转化落地。”纪文心说。

  以南京设计周开幕式为例,高校创意设计的“超能力”再次显现。在高校作品联展区域,文物修复、城市更新、智能制造、文博创新方面的创意设计成果应接不暇;在高校共创板块,由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师生共同呈现的数字创意演出“承·创”惊艳观众。他们以“承”(传承)和“创”(创新)为主线,通过数字影像、环境舞蹈生动还原了无数创意工作者的实践,串联支撑起了城市中有温度的篇章。

  据悉,自2015年以来,南京创意设计周不断整合国内外优质创意设计资源,搭建文化创意展示、融合、转化平台,致力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托举青年创意融入城市空间,助力高校文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助力空间焕新,推动人才留宁。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1日 09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