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书写建设者奋勇向前的精神境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书写建设者奋勇向前的精神境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2-14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书写建设者奋勇向前的精神境界

——读纪实文学《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

王敏、王开楠(分别系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新疆是作家丰收的精神原乡,大漠、绿洲、荒原等地理空间皆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立足这片沃土,他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无不讲述长居新疆的奋斗者们的故事,表现当代中国边疆建设发展的壮阔历史。长篇纪实文学《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3年11月推荐书目),是他以共和国的开矿事业为事件主线书写的又一篇歌咏奋斗者的“新疆故事”。

  这部作品讲述可可托海人进行矿业开采和工业建设的奋斗故事,展现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有色及稀有金属的开发历程,再现了可可托海人如何为共和国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生轨迹。作者以口述史的方式,叙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燃情岁月,讴歌了一大批扎根共和国边疆建设一线的可可托海人的家国情怀。细读作品,其字里行间充溢的丰沛情感,反映出叙述主体对历史、信仰、精神的礼赞。

  《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以作者走过的地理空间为叙事逻辑,将可可托海人开矿的日常生活,整体投射到共和国建设的全部历史进程与时间节点之中。大到开山凿石,小到一餐一食,通过作家的细描,建构起一部既属于时代印痕也属于地方记忆的编年史诗。作家借对历史现场、事件的细节描写,满足了读者对历史过往全景复原的阅读需要,也让读者能够通过细致的描述,体认到可可托海人在历史变迁中日常生活的点滴。

  在作者的笔下,“可可托海的大坑子”就是一块“遗失之地”,但这恰是一个有历史感的、可被纪念的地理空间。对这个空间的具象形容,让作者在创作采风之前就产生了共情。书名中的“太阳”与“种子”,隐喻了生命与希望的主题。而当我们将这两个词语与“寻找”和“遗失”结合时,就形成了一个充满空间寓意的主题。在对富有历史感、颇有纪念意义的地理空间的描述中,“寻找”和“遗失”构成这部作品的骨架。作者让人物在对可可托海“寻找”和“遗失”的话语建构中,使读者感知到建设者们胸怀理想、血脉相承、建功立业的情感起伏,也感受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梦想的热忱。

  通过大量采访工作,作者精心整理并叙述了富有代表性的个体和群体的故事。如可可托海第一代哈萨克族矿工买地·纳斯依,从来到三号矿的选矿厂这天起,就一直致力于稀有金属的开采,再没有离开过可可托海。又如劳动模范加潘·哈不都拉太,是哈萨克族工人,被称为“雪地雄鹰”。他从来到矿上那天起,就一直在崖壁上开采矿石,每次干的活比别人的三倍还要多。此外,像孙传尧、肖柏杨、蔡祖风、张光华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们,在可可托海发挥所长,扎根祖国边疆建设的前线,在这里得到成长锻炼,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些故事让读者领略到投身于共和国工业建设的可可托海人,在面对困难、挑战和机遇时,迎难而上、奋勇向前的精神境界。

  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格外注重对历史细节的还原与人物心理的刻画。他细致描述每个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经历,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人物面临困境时的心路历程,以及最终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同时,在作品的叙述中,读者也可以理解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建设者们,在面对同样的困境时为何有不同的选择;在了解每个个体人生轨迹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整个群体的历史变迁。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看,这种叙事方式不仅突出了奋斗者们在逆境中各有的坚忍个性,也反映出奋斗者们在时代浪潮中的群像共性,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奋斗者群像人物内部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可可托海的建设者们就像一颗颗火种,被播撒在祖国的西北边疆。他们带着信仰和热血,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星火燎原。“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不仅是对一个富有历史感、颇有纪念意义的地理空间的追溯,更是一场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与文化的寻根之旅,使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与共鸣。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14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