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微更新”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微更新”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5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谭敏(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

  城市之美,不在高楼林立,而在烟火人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等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一老一小’”。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微更新”避免大拆大建、注重绣花式治理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战略要求和实践方向,已经成为回应民生关切、体现治理温度、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

  城市“微更新”映照了城市治理逻辑的深层转向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城市治理也面临从物理建设向品质提升、从空间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根本变革。随着大型和超大型城市的基层治理难度急剧上升,居民对于教育、养老、休闲、环境等方面的日常微需求往往被遮蔽,容易出现问题看得见、解决难的情况。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央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文件。“十四五”规划将“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等作为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对过度房地产化、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的倾向予以约束。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提出“明确城市更新底线要求”,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防止大拆大建。202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强调,城市更新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结合改造同步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注重引导居民参与和监督”“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这些政策导向集中展现了“微更新”已经成为城市治理转型的重要抓手。

  与传统城市更新大开大合、整体拆建不同,“微更新”更侧重“小而美”的建设理念,通过小切口瞄准城市发展的痛点难点,以惠民生、补短板、促发展为根本目标。城市“微更新”既有助于避免大拆大建引发的资源浪费和文脉断裂,又能够通过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激活邻里互动关系、嵌入公共服务等方式,增强社区韧性,提升生活温度。这种以柔性治理、协同推进、精细运营为特征的城市再造模式,顺应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城市工作从增量扩张向提质增效深层转向的重要载体。

  以“微空间”为切口,铺展人民城市温暖肌理

  从地方城市治理实践来看,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已经涌现了一批城市“微更新”的代表性成果。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两批69个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当前城市“微更新”已逐步升级为系统性的城市治理策略。其中,城市“微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切口。这些重要实践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城市“微更新”之于城市治理效能提升的独特价值,生动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

  修补生活场景,回应微观诉求。一砖一瓦的微改造,体现了城市治理从功能优先向以人为本的深刻转变。在北京昌盛园社区,社区便民广场、居民议事厅、童心苑、健康小屋等高品质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有效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上海金牛花苑小区的“三合一”改造模式则以片区化提升、全要素修缮、规模化加梯等整体修缮与细节沟通彰显人文关怀。城市“微更新”聚焦老旧小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边角用地等贴近日常的微观单元,深度着眼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性,以人性化的细节提升缓解群众急难愁盼,于身边点滴中注入城市生活的美好。

  激活服务边角,增进民生福祉。通过精细化设计改造,城市中原本功能单一低效、服务滞后的边角空间,转化为承载民生福祉的重要节点。成都“金角银边”工程中,立交桥下的篮球公园、社区楼顶的休闲空间、停车场边的花园拓展使城市转角洋溢生机。上海江苏路完整社区建设改造紧密围绕“15分钟生活圈”,大幅优化教育、养老、体育、医疗等基层配套服务。城市“微更新”注重闲置空间的再利用和公共设施的整合重构,有助于发现传统城市建设忽视的公共服务短板,进而提升公共资源的均衡性与可及性。

  织牢社区关系,培育共治意识。让居民既成为城市改造的受益者,也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这是城市“微更新”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基础逻辑。重庆民主村社区导入“三师进社区”“五议工作法”等模式,让居民决定“家门口”改造方案,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更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杭州滨江缤纷社区以跨社区联建、一体化治理方式打通社区“围墙”,高效整合社区空间并拉近了邻里距离。在微空间的设计、改造乃至后期运维中,多主体参与、共同决策、共享成果的社区治理生态正在加速形成,“微更新”日益成为推动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平台。

  唤醒街巷记忆,传承城市文化。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微改造,是市民重新建立与城市历史空间联结的情感纽带。福州三坊七巷街区坚持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修复原则,最大限度保护历史遗存,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区域整体复兴。南京老城南小西湖片区改造尊重居民主体意愿,保留传统生活方式和原生态居住环境,让城市留下记忆。历史街区“微更新”,于细节中呵护城市肌理与历史文脉,在激活老旧街区固有功能的同时,因地制宜引入新业态,让原本沉寂的街巷重现时代活力。

  以“微更新”为抓手,创新城市治理工具

  总体上,城市“微更新”嵌入各地城市治理已初见成效,但制度机制的长效支撑还未健全。只有构建规划统筹、多元参与、技术赋能等一整套城市治理制度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微更新”在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中的支点作用,让城市建设更加温暖人心。

  完善规划统筹机制,为城市治理提供系统保障。城市“微更新”虽着眼细节,但绝非散点式的孤立活动。既要重视基层自下而上的自发探索和实践,也必须通过系统的顶层设计,形成多层联动的城市治理机制。结合城市特点,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完善全流程规划实施体系。强化城市设计的引导作用,推动城市“微更新”的目标方向、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实施时序协调一致。加快推进城市“微更新”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微更新”的权责边界、审批流程和保障机制,形成规范有力的法律支撑。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与社会治理相贯通,完善跨领域协调机制,实现规划编制、项目实施与社区治理有效对接。加快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结合社区体检评估,打造功能集成的现代化城市单元,破解传统城市建设碎片化的治理困局。

  完善多元参与机制,为城市治理激发内生动力。与传统城市建设中政府主导、单向推动模式相比,“微更新”更加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同推进,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完善居民议事、公众咨询等制度化参与渠道,保障居民需求表达、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实效评估全过程的话语权。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多元经营主体有序参与,鼓励社会资本、专家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团体深度参与。完善城市更新社会风险评估、矛盾化解处置机制,加强信息公开与利益协调,推动城市“微更新”始终与群众满意、社会和谐同向而行。

  完善数字赋能机制,为城市治理注入现代活力。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加速融入城市治理全过程,成为城市空间管理与公共服务优化的有力支撑。要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整体治理架构与流程,推进城市治理的协调统一。以数字化手段打通城市“微更新”的设计、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各环节,实现全流程可追踪与可评估。拓展数字技术在养老、教育、医疗、交通等更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动态识别空间短板与服务盲区,精准回应市民需求,打造更加包容、更具温情的智慧城市。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5日 06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