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南大荒”到“鱼米仓”——辽宁盘锦积极探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南大荒”到“鱼米仓”——辽宁盘锦积极探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4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戴宁馨

  翠绿的秧苗,从苗盘上依次滑落,踏着节拍钻进稻田。5月的辽宁省盘锦市,农民将一年的希望播种。“带土移栽,减少对根部的损伤,不用缓苗,返青快,盐碱地里也能年年高产。”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种粮大户张亚如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现代化农业便利了生产,用手机就可以放水排水,穿皮鞋也能种地!

  从不毛之地的东北“南大荒”到全国闻名的“鱼米仓”,盘锦人向盐碱地要粮食,通过改良土壤、培育稻种、精心耕作,让贫瘠的盐碱地焕发勃勃生机,培育出盘锦大米、碱地柿子、红树莓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为辽宁贡献了1/4的水稻产量。他们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做文章,坚持大科技、大品牌、大融合,努力将自然地理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从“南大荒”到“鱼米仓”——辽宁盘锦积极探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路

盘锦大辽河流域稻田景致。林松摄/光明图片

  不惧挑战:在盐碱地上创造丰产奇迹

  “白茫茫”“没人烟”“寸草不生”,70年前的盘锦,土壤含盐量在8‰左右,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太阳一晒,土壤板结,比砖头还硬;一下雨,又比豆腐还软。作为东北的“南大荒”,除了耐盐的芦苇,农作物很难扎根。吃饱饭这一现实难题摆在盘锦人的眼前。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随汽散,汽散盐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所党委书记、所长于亚辉告诉记者,治理盐碱地不容易,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开发出“条田化”的排盐方法,让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通过水这一载体成功将土壤中的盐分排走,结合化学和生物改良,不断降低土壤中盐分含量。目前,盘锦盐碱地的平均含盐量已经降到2‰以内。

  为了端牢饭碗,减盐更要增地。去年以来,盘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出大格田改造工程、“盐改水、旱改水”工程,想尽办法“挤土地”。通过在稻田地修建地下灌溉水管线、剔除地垄沟改成大格田、改食盐晾晒场为水稻田、改旱田为水稻田等办法,改出一大批高标准沃土良田,筑牢“粮仓地基”,2020年以来,新增入库耕地达1.48万亩。“不折不扣完成国家要求,坚持应划尽划,目前盘锦全市耕地保有量230.28万亩,84%被列为永久基本农田。”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秦晓宁说。

  稻田里养河蟹是盘锦人向盐碱地要“粮食”的一个好办法。蟹稻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从1991年把第一只幼蟹放进水稻田开始,农民们在这片盐碱地上不断积累稻蟹种养的科学经验。如今,盘锦稻田养蟹规模已达93万亩,盘锦河蟹的优质种苗和技术模式也传播到了吉林、黑龙江、宁夏等地。在盘锦光合蟹业的实验室里,中国渔业协会副会长、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晓东正带领科研团队,对造成北方地区河蟹(大闸蟹)减产的“牛奶病”进行科技攻关。他告诉记者,采用生态防控理念,科研团队筛选培育出病源生物拮抗菌,为病害防控提供了有效的生物防控手段。目前,实验已经进行到中试阶段,病菌携带率降低了15%,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

从“南大荒”到“鱼米仓”——辽宁盘锦积极探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路

农民在盘锦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进行机械化插秧。林松摄/光明图片

  追求品质:擦亮特色农业品牌

  晶莹剔透、颗粒如珠,“盘锦大米”早已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2023年,盘锦大米品牌价值达到592.42亿元,再次荣登辽宁省农业区域品牌榜首。

  盐碱地种出的大米不仅高产还好吃。“盐碱地,有其特殊的好处。盘锦大米好吃,就与土壤中的盐碱有关。钠离子影响氮循环,可降低大米中蛋白质含量1个百分点,让大米的蛋白质含量保持在5%至7%,口感更好。”水稻育种专家许雷说,“从追求吃得饱到追求吃得好,盘锦大米已经从大力追求高产转变为追求更好的口味、更强的抗病性。”

  培育出优质水稻品种,要满足农民得实惠、群众享美味、企业少浪费三个要求。“这个品种出米率高达70%,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而且米饭香气浓郁、入口回甜、筋道滑腻。”许雷拿起一旁的“红海滩1号”样本介绍道,“红海滩1号”的食味值超过不少优质米品种,获得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从云南到新疆,盘锦盐碱地水稻品种遍布全国多地,给当地盐碱地带去丰收的希望。

  在盘锦市大洼区新立镇盘锦锦辉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当日的鲜果。

  “我们种过草莓,研究过樱桃,最后还是回归碱地柿子。”该公司总经理史越辉带着记者摘了一个新鲜的柿子,“目前我们的土壤全盐量4‰,而在这种高盐环境下,我们培育的柿子糖度竟高达9%。”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打响“盘锦碱地柿子”品牌?“我们成立了盘锦碱地柿子产业联盟,通过种植户之间的切磋学习,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减肥、省药种植技术。”史越辉介绍,现在产业联盟共包括32家上下游企业及197户种植户,种植户平均年增收20%左右,盘锦碱地柿子的品质更优、品牌更强、产业更精。

  酸甜可口的碱地柿子、膏满黄肥的河蟹、清爽鲜嫩的豆角……随着一辆辆卡车驶出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的大门,产自盘锦的优质农产品,将出现在全国各地消费者的菜篮子里。

  “为了提升盘锦本地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宽销售渠道,我们开设了‘北京-盘锦直通车’,现在除了盘锦,锦州、鞍山等地的新鲜农产品都能直达北京市民餐桌。”东北新发地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徐璐说,“公司还利用园区智能交易平台系统,汇总产地数据及销售端数据,帮助协调平衡供需关系,并直接从农户收购,去掉了中间商,让农民多赚钱。”

从“南大荒”到“鱼米仓”——辽宁盘锦积极探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路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晓东在“光合1号”河蟹育种田查看河蟹发育情况。中共盘锦市委宣传部供图

  三产融合: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

  走进盘锦市大洼区田家街道大堡子村,映入眼帘的是纵横交错在8000亩良田之间的稻田慢行系统。稻田渔庄、休息走廊、垂钓平台和骑行停靠点……独特的稻作文化景观让人心旷神怡。

  “漫步在稻田间,两旁是绿油油的秧苗,远处的农家小院炊烟袅袅,仿佛走进了一幅田园画中。”拎着刚刚从田里钓上来的鱼,游客张新敏感叹,这里不仅玩得畅快,吃得也新鲜。

  和张新敏一样,每到周末,大堡子村里的民宿总是一房难求。大堡子村党支部书记郭美辰表示,作为国家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大堡子村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当地从单一农业种植向“农业+旅游”发展,帮助村民走出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把每一粒稻米“吃干榨尽”,在稻米深加工上下功夫。当记者走进神州沃良(辽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米饼车间大门,米香气扑面而来,而全自动化生产的车间空无一人。“这是我们刚刚上线的米饼,从稻谷加工至米胚,全部制作在5小时内完成,鲜米现做,保证鲜度。”公司总经理焦庆吉说,一粒米从播种到餐桌,需要25个种植过程和16道加工工序。

  现代化农业产业确保了高品质的农产品,并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从米糠中提炼出阿魏酸、香兰素及米糠蜡等产品,提升了稻米的附加值,还为医药、化妆品及精细化工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来源。

  盘锦将清热解毒、保肝利胆的药材水飞蓟作为大农业连通健康产业的新赛道。作为全国最大的水飞蓟加工基地及水飞蓟素出口基地,盘锦水飞蓟产业经过40多年发展,已形成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份额的60%以上。“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持续优化水飞蓟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擦亮‘盘锦水飞蓟’这张名片。”辽宁新材料产业经济开发区高升农业产业园主任张兴文说。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4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