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新时代教师仁爱之心的涵养之道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新时代教师仁爱之心的涵养之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9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李建伟(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鹏(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全国广大教师应始终保持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去拥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胸怀教育强国的大爱情怀

  胸怀教育强国的大爱情怀是培养教师仁爱之心的情感沃土,它主要包括教育信仰、教育理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具有大爱情怀的教师拥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坚定的教育信仰是力量的源泉,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信念支撑和动力来源,塑造着教师仁而爱人、大爱育人的精神品格。他们无比热爱教育事业,笃信教育的伟大力量和巨大价值,坚信通过高质量的教育能够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个人的命运,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全人类和谐发展。为此,他们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心和坚强信念,矢志不渝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具有大爱情怀的教师有着崇高的教育理想。理想是教育家精神的脊梁,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召唤着教师在伟大的教育事业中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创业。他们深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胸怀国家、民族、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大局和前途命运;坚持将教育发展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追寻,对仁爱教育的不懈践行,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学习、实践和研究先进的教育理论,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使得他们的教育思想始终处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能够为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创新发展提供先进的理念引领和科学的理论先导。

  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生活

  学生只有在仁爱的教育环境里才能获得健康、快乐、幸福且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才能获得爱的生命体验和心智的良好成长。无爱则无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教育教学的基础原则,教师应以身作则、修身正己,立身成仁、成己成人,坚持遵循爱的教育原则以做到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乐教善教,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师爱的真谛,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

  富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应努力了解和理解学生。了解和理解是关爱的前提和基础,是爱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必备条件。教师应做到真正关爱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兴趣、需求、优点、缺点和面临的挑战;应以极大耐心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认真观察他们的知情意行表现,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应为其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和帮助,用真心开展有爱的教育,以仁心培育有爱的人才。

  富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应自觉做到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爱在本质上是一种积极关系的建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互动,营造积极的关系“场”是关键。教师应努力做到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善、互动、信任、尊重的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备积极鼓励、赞美和肯定学生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关系“场”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帮助,他们才会更愿意投入学习、参与探究,才会勇于尝试与实践、敢于创新与创造,更加充满热情和自信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验。

  富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的重要职责。教育的灵魂是爱,但爱不是代替,而是成就学生。关爱学生要关注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尤其应注意培养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责任感。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在集体、社会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主性认知与决策,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与人格。当甘于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时学生也就达成了对他人、社会、自然的奉献,成为一个有自主性、创造性且有情有义有用的人才。

  厚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弘扬践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核心之一在于让教师胸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教师基本的仁爱素养的培植不断涵养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让教师心怀对教育的热爱,服务强国建设,以仁爱之心追寻仁爱之道,以仁爱之道实施仁爱之教,培养和造就具有仁爱之心的时代新人;教师的仁爱之心、仁爱之道、仁爱之教、仁爱之精神,都将在教师坚持基本的仁爱素养的修炼中得以生成。换言之,新时代教师的仁爱之心将在教师对自身仁爱素养的自主认知、反省体验和不断探究实践中逐步生发、养成和升华。

  教师应修炼基本的仁爱品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间最美好也最无私的情感。教师仁爱之心不仅是利他的、指向学生的,也是内在的、向内求的一种职业自觉。教师涵养仁爱之心的重要途径在于对自身的仁爱品质进行自我认知、自主反思,并不断修正、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汲取爱的巨大力量,推动教师仁爱素养的养成和自我成长。

  教师应经常省思自身的仁爱言行。教师应经常回顾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学实践,注重反思自己的关爱思想与关爱实践是否建立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是否符合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是否“爱有所循”;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良善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需求,探索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成长的教学方法和艺术。也就是说,教师应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是否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并充分体现出了师爱,是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仁爱素养和涵养了教师的仁爱之心。

  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爱的需求”。顾明远先生曾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强调以爱为核心的情感之于教育、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以爱为核心增强情感沟通与建设能力,积极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倾听其“爱的需求”的真实声音和感受,掌握学生的情感点和兴趣点,以此思考自身在师爱方面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对学生反馈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爱的需求”和期望,最终实现教师自身教育方式的调整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9日 06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