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潘春玲(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日前,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落下帷幕。本届文博会共有6015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主会场单日参观人数首次突破14万人次。持续扩容的展会规模与持续聚集的人气,正是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行走文博会,广东展区科技感十足、浙江展区国潮涌动、山东展区文旅IP闪耀、“文创中国”专题展区群英荟萃,好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本届文博会集中呈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样态,传承与创新并举,文化与科技齐飞,彰显坚定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本届文博会还首设国际文化贸易展,国际展区面积从上届的3000平方米扩大至本届的2万平方米,参展国家和地区由50个增加至60个,海外采购商人数由2万名增加至3万名。以文化为媒,文博会已成为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推动文化市场进一步相融互通。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砥砺二十载,文博会已成长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展会之一,其发展本身就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激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新时代考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大有可为。本届文博会上,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元宇宙等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精彩亮相:四川展馆以“数字赋能文化四川”为主题,将三星堆17件文物串联成裸眼3D视频,让人们在与青铜面具的对视中,感受科技与历史文化的碰撞,品味跨越三千多年时空的文化震撼;在辽宁馆展区入口处,一只造型独特的“大型机甲龙王”时而挑眉、时而挥手,向人群发出“欢迎大家来辽宁旅游”的热情邀约,引来不少人拍照分享;河南展馆中,甲骨文的演变历史被搬上360度冰屏,现场观众还可通过另一侧的互动屏进行“甲骨文猜字闯关”,“妇好”形象数字人还能帮忙解答现场观众的提问,这让不少参观者直呼“科技让文化‘活起来’了”。这些可触可感的文化数字化场景,展现了“文化+科技”的无限魅力,也是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具象化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本届文博会上,首次设立的非遗美食展区闪亮登场,让人们得以品尝“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雍容华贵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小巧精致的醒狮摆饰、古色古香的坭兴陶壶都成功“圈粉”。极具感染力的非遗现场表演和互动体验也让人们沉浸式体悟传统文化之美。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东方美学”注入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旺盛的生命力,“国潮风”吹遍大江南北,甚至吹到海外,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本届文博会“艺术·设计·国潮展”上的诸多精彩也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化经典为流行、化非遗为时尚,让非遗文化传承“活”起来、“火”起来。
希望以这场既有“看头”又有“逛头”的文博会为契机,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欣欣向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