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龙舟竞渡,以水为脉,因水成趣。
龙舟是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将人们与母亲河紧密相连,将历史文化的厚重记忆与现代发展的蓬勃活力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动人的文化画卷。
这个端午节,光明日报推出专版,与您一同探寻龙舟文化与地方母亲河的故事,感受那份由水而生的美丽与力量。
广东广州:擂鼓挥桨展身手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这次来得太值啦。”家住广州番禺的陈叔说,“前几年就听说海珠湿地的龙船景特别精彩,今年终于有机会带着孙子一起来玩。”近年来,海珠湿地龙船景活动作为海珠区“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成功搭建了展示和传播生态文化、龙舟文化的大舞台。
在广东,有“食过龙船宴,捞乜嘢都掂(干什么都成功)”的说法,民间传说,吃龙船饭,龙精虎猛,风调雨顺。端午假期,海珠湿地连续3天举办百席“千人龙舟宴”,对水乡民众而言,龙舟“得胜还埠,则广召亲朋燕饮”,一声龙舟鼓,震撼心弦,一席龙船宴,尽显人间烟火气。据悉,在海珠湿地举办的这场龙船宴上,特别邀请了湿地邻里——土华十三社的村民共享这一份传承千年的乡愁味道。6月7日傍晚,土华千人同聚。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千人同举杯、起筷,场面热闹无比,这不仅仅是一场美食的盛宴,更是一次乡情的凝聚和文化的传承。
6月8日,全国唯一会漂移、手刹、倒挡的龙船——叠滘龙船在海珠湿地大展身手。鼓声阵阵,挥桨激浪。一艘细长的龙舟划破狭窄的河涌水面,鸣鼓、划桨、急刹转弯……一鼓过三弯,极度“丝滑”,随着船身甩出一式“神龙摆尾”,岸上欢呼一片。除了让人热血澎湃的叠滘龙船表演,还有“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前来助兴。水上激情狂飙、势不可挡的龙舟,与岸上洒脱阳刚、阵势英武的英歌舞遥相呼应,带来龙船景盛会的第一波高潮。
招景探亲是广州地区村与村之间借龙船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古老传统习俗。端午前,作为东道主的各村各族会派出请帖邀请兄弟村来访,岸上老翁敲锣招呼各村各社上岸休憩,饮茶食饼。6月9日一早,海珠湿地陆续迎来“串门”的周边村社队伍,来自龙潭、上涌、猎德、陈边、河村、塘步、东村、植村等涵盖海珠、天河、番禺、黄埔近40个村社的龙舟队穿梭于石榴岗河上,应邀到场趁景的龙舟在湿地爱莲亭码头靠岸,队员们上岸吃龙船饼、喝茶,稍作休息再前往下一个地方趁景。
据悉,海珠湿地以端午文化为契机,筹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围绕民俗文化中“礼、承、匠,脍、乐、御”六大要素,推出比以往更潮也更接地气的龙舟文化系列。在这里,龙舟可以“游”,也可以“玩”,既可以下场体验龙舟竞渡,还可以玩一场毫无“水分”的旱地龙舟赛。
6月9日,在安徽省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龙舟队选手在峨溪河竞渡。肖本祥摄/光明图片
江苏苏州:跃浪争先旌旗飘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沈慧
“囡囡,快点走,看赛龙舟去!”6月9日下午,一场龙舟赛的赛前训练即将在古胥门城墙下开始,家住江苏苏州姑苏区胥江河畔的市民陈扬民带着小孙女急匆匆赶来。
只见城墙脚下,彩旗飘扬,锣鼓声声,龙舟待发,苏州老百姓和慕名而来的游客已驻足凝视。一声令下,龙舟如离弦的箭向前“飞”去。
彩绘的龙舟、晶莹的水花,漫天的呐喊、喧闹的人群,现场热闹非凡。“先睹为快!端午节肯定要出来看热闹。看赛龙舟、吃粽子,我们苏州人从小到大都是这么过端午节的。”挤在人群里围观龙舟队训练的陈扬民说。
苏州市龙舟协会负责人教帅介绍,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与其他三地的端午习俗组成“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胥江运河故道起初为吴王“西破强楚”而开凿,后成为苏州水路要道,过往船只多由胥江进出胥门,形成了“银胥门”的繁华盛景。2014年,胥江作为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胥江与外城河相连,依着外城河就是古胥门广场,也就是此次端午民俗文化活动的举办地。
大运河孕育了巧夺天工的苏州非遗。锣鼓声中,姑苏非遗市集20多个摊位前挤满了市民游客。“啧啧,苏州吸引我的就是花样繁多的非遗体验。”从安徽赶来的游客沈大姐说。她在制粽技艺摊位前学会了包粽子,又去吹塑糖人摊前探个究竟。元大昌、李良济等老字号纷纷亮出自家“绝活”,引得市民游客流连忘返。
大运河文化在当下闪耀出发展的蓬勃活力。2021年,苏州正式启动“运河十景”建设,地处苏州核心区域的姑苏区拥有其中“六景”,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盘门、江南唯一现存的砖结构古塔——虎丘塔等,独具苏州特色的运河地标定格了古运河畔的文化记忆。
6月9日,龙舟队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沱江上进行龙舟比赛。彭彪摄/光明图片
四川成都:竞渡盛景返锦江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晨
端午前夕,四川成都黄龙溪古镇锦江水域打响端午龙舟赛。声声战鼓中,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岸上观众也呐喊助威,热情似火。整个古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此番热闹的古码头竞渡场景,在蜀地已有上千年历史。“龙”字蕴藏在黄龙溪古镇的名字和文化当中,赛龙舟也成了一项本土传统民俗活动。
锦江重回溪绿,再办端午龙舟赛,回应了当地群众23年的等待。
作为成都的“母亲河”,锦江穿成都而过,于黄龙溪镇夏家沱出境,历经千年水运繁盛,却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污染,水生态遭到破坏,黄龙溪的端午龙舟赛只得于2000年停办。
2017年12月,成都启动锦江水生态治理,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总体要求,系统推进“治水、筑景、添绿、畅行、成势”路径。成都深化“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对全域供水、排水、净水、治水实施闭环管理,构建覆盖水源地、水厂、用水户、排水户、污水收集、城市排涝、污水处理的系统管理体系。成都全面完成近7000公里市政管网探测,基本查清管网破损、腐蚀、错接、淤堵、渗漏等问题,并第一时间处置,确保污水进入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新建成投用中和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万吨/日,极大地缓解了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成都还通过污水治理信息化平台,在锦江干流及33条一级支流、25条主要二级支流设置水质监测断面,推动锦江沿线排污口自动监测全覆盖,实现“有口皆查、有水皆测、有污必溯”。
2020年,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实现20年来首次达标。至今,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始终保持在Ⅲ类及以上水质。
随着黄龙溪国控断面治水成效凸显,黄龙溪打响了“龙文化水主题”文旅品牌,于2023年首度复办的龙舟赛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举办龙舟赛,传承黄龙溪千年的赛龙舟传统,展示好锦江水生态的治理成果,也带动黄龙溪的旅游产业取得新的发展。”黄龙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唐晓玎说。
从“因水受限”到“以水破题”,黄龙溪兴盛的图景正徐徐展开。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到黄龙溪,今年4月龙舟赛启动以来,黄龙溪吸引了超27万人次观赛旅游,实现旅游收入超1700万元。
6月8日,龙舟选手在江苏南京玄武湖上竞渡。新华社发
贵州铜仁:奋楫向前扬碧波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吕慎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田爱丽
五月端阳,贵州省铜仁市的锦江河如约涨起了“龙舟水”,伴随着锣鼓响起,69支龙舟队争先恐后,碧水上划出条条白色浪痕。2024年中国传统龙舟大赛(贵州·铜仁·碧江)开场了。
“划起,划起!”呼喊声、锣鼓声响彻河川,划手们扬桨击水,掀起的浪花一浪高过一浪。
发源自梵净山的大小两江,于铜仁城中交汇成一湾碧水,滋养了千百年来“黔东门户”的繁华盛景,孕育出世代相传的龙舟文化。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千家万户便会扶老携幼来到锦江河畔,划着精心制作的七彩龙船游弋江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碧江区坝黄镇居民杨华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节日,不论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都积极得很嘞!”
“过了50米‘红头标’,打大桨!”一位皮肤黝黑、身体硬朗的老人挥动着鼓棒,不断敲击出有力的节奏,引导划手们奋楫向前。77岁的胡通云回忆说:“从第一次看见龙船的那天起,就喜欢上喽!”
从17岁那年开始上船执桨,划龙船、当鼓手、参与龙舟制作、带徒授艺,胡通云始终活跃在锦江河上。2012年,他被列入碧江区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赛龙舟是铜仁人的传统运动,无论名次如何,大家都打心底享受。”胡通云乐呵呵地说,“我会继续把龙舟技艺传承下去。”
福建福州:千人角逐景如画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张诗瑶
6月9日上午,伴随着一阵阵激烈的鼓点声,2024福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浦下河挥桨开赛,47支队伍约1500人在此逐浪前行。
作为一项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端午龙舟赛深受福州市民的喜爱,本次赛事吸引了龙舟爱好者的踊跃报名和参与。
“之前早就听说福州的龙舟运动非常火。来到福州大学后,没想到学校里竟然也有龙舟队。”福州大学龙舟队女队队长杨雪婷告诉记者,“我很幸运,能够在有福之州激情竞渡。”
何以能够激情竞渡?这离不开福州积极做大“兴水”文章。作为“山水之城”的福州,城区内河交错成网,河网密度居全国城市前列。福州的内河与龙舟关系紧密,大的内河水系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龙舟活动。2022年8月16日,闽江河口湿地申遗项目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实现当年申报、当年列入;2023年2月2日,闽江河口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目录。
“让我们本地人非常开心的是,福州内河绿水长流,水质越来越好。人们赛龙舟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呀。”福州市民刘先生说。
2024年度龙舟巡回赛事比赛水域由福州主城区延展至马尾区、长乐区、闽侯县、福州高新区相关河道,充分展现全域治水建设成果与人水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的人文魅力。
碧水绕城,风景如画。如今,“百里水上福道,千年闽都画卷”与龙舟赛事魅力正呈现给更多市民游客。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