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广东:以“新”提质 势头正劲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广东:以“新”提质 势头正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0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唐一歌 光明日报通讯员 黄蓉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经济大省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

  当前,广东正快马加鞭,以“新”提质,势头正劲。向空天探索,“鲲龙”AG600研制成功,大疆无人机畅销全球,量子通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如火如荼;向深海挺进,冷泉生态系统、大洋钻探船、深海科考中心加快建设,深海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向微观进军,散裂中子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发展提供了新工具;向虚拟空间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大道上,广东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展现出“走在前列”的精气神。

广东:以“新”提质 势头正劲

广州市景色。资料图片

  产出越来越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新质生产力,“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创新,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做好科技创新大文章,才能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广东的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蝉联第一,连续7年领跑全国。

  在这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加速崛起,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积厚成势,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这里,“初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已成气候,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大学科技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广东省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科技企业培育壮大的摇篮。

  在这里,创新已蔚然成风,2023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连续8年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超7.6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知识产权地区发展指数、发明专利有效量等都居全国首位,企业创新能力强成为广东产业的突出优势。

  在这里,“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构建,一系列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取得突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形成。

广东:以“新”提质 势头正劲

第135届广交会上,达闼科技的云端智能服务机器人,备受青睐。资料图片

  基础研究是创新源头。近年来,广东全面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补齐原始创新短板。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统计,2016年以来,广东研发经费支出从2035.14亿元提升至预计超4600亿元,增长约1.3倍,稳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广东系统性推进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落地实施,全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960项,获资助金额28.60亿元,立项数目、获资助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随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产自广东。近两年,由鹏城实验室牵头、国内多所高校参与的6G无线测试刷新了业界纪录;中山大学教授王猛带领团队发现全新高温超导体,实现国际物理学界近40年来的新突破;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落地转化“仿生合成橡胶”成果,助力我国民航轮胎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专家指出,广东连续7年拿下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第一”,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当前,持证在粤工作的外国人才约4.4万人,其中高端外国人才超1.1万人,进一步助推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持续领跑。

  这片拥有一支战略科技力量“王牌军”的热土,从来都不缺创新的底气。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聚势成形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135届广交会上,来自广州开发区的智能机器人领域独角兽头部企业达闼科技,在现场展示了一台云端智能服务机器人,备受采购商青睐。这是一款基于智能柔性执行器开发的商用人形服务机器人,其具备的视觉抓取能力,能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甚至能根据交谈者使用的语言用相应的语言交流。

  “推动机器人向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是广东极具潜力的未来产业。”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黄源浩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制造基础,研发、设计、生产均有突出的供应链、人才优势,各城市在产业链上下游“各领风骚”,如深圳拥有服务机器人集群,东莞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日趋成熟,佛山产业链中下游布局加速,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创新雏形。目前,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广东造”,广东省的机器人产业链完备程度已居全国前列。

  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研发出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无人驾驶汽车,广州析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脑机接口技术让瘫痪者行走……在广东,这些充满未来感的技术都已经从“梦想照进现实”。

  近年来,广东发展分化、优胜劣汰越发明显,缺乏技术含量的过剩生产力、重复生产力、低效生产力被市场出清,代表技术进步的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迅速壮大:

  在人工智能领域,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全国第2位,紧随北京之后。小马智行、致景科技、奥飞数据、极飞科技、云从科技等一大批人工智能新锐企业活力涌现;广东海量的场景和数据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场景,越来越多企业将人工智能与各自产业紧密结合,打造“AI+制造”“AI+金融”“AI+医疗”“AI+安防”“AI+教育”等落地场景,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不断深化,为千行百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潜能。广州、深圳两市更积极布局建设了广州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

  在高端装备领域,广东各地创新举措,大批企业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推动高端制造业走向尖端。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在中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LNG-BOG盐池提氦及液化示范项目完成运行,解决了国家氦资源“卡脖子”难题;由广州南沙企业广船国际建造的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6号”在南沙命名交付,耕海牧渔在高端化、智能化装备的加持下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在生物医药领域,广东依托大量人才和资金投入,从2012到2022年,完成了生物医药行业从“有”到“优”的蝶变。“十三五”期间,广东生物医药产值年均增长达到13.7%,高于同期全省GDP年复合增长率。《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打造以广州、深圳市为核心,以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市等为重点的产业创新集聚区。到2025年,广东将实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创新能力国内一流,体制机制、服务体系、市场竞争力国际领先,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当前,除了巩固现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外,广东正昂首阔步,加快把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打造成新的五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

  在岭南大地百舸争流的产业创新浪潮中,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聚势成形,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大会指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改革“先手棋”,抓紧推进地方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和具体处发展,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

  政策是一个新兴产业能够持续壮大的有力保障,也是激发发展活力的动力源。作为国家设立的首批开发区,从不欠缺改革活力的广州开发区在2023年10月发布《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单个企业最高奖励3000万元,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力度最大、低空经济产业链条覆盖范围最广的专项支持政策之一。

  事实上,该区很早便通过“高质量发展30条”“专精特新10条”等政策扶持区内低空经济产业领域的企业。广州开发区积极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对接民航广州航空器审定分中心落户,与广州产投资本共同设立100亿元的广州开发区低空产业创投基金,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谋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广州开发区为低空经济产业打造了最适宜的营商环境,只为企业安心发展。

  亿航智能董事长胡华智坦言,企业扎根在广州开发区可以很“任性”,可以大胆地提出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难。

  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具体路径,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更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破“四唯”已落进现实。“如果科研人员自己提出愿意去研究这个方向,他就可以去试。如果真有苗头,我们就给他设立项目中心或研究中心,他可以直接担任主任的职务。”该院副院长王杰慷慨激昂地说,“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谋求模式的创新,真正把创新整体效能最大化。”

  通过“揭榜挂帅”承接企业技术难题,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将先导专项衍生的先进技术外溢到民航轮胎、新能源汽车轮胎等产品中,目前已累计孵化企业17家。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与中国联通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安全研究中心,与百度公司共建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与云从科技共建人机协同技术研究中心。在广东,政产学研协同发力的创新联合体比比皆是。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一关键环节,广东正在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生物制造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为企业提供小批量试生产、材料装备验证、生产工艺验证等公共服务。

  通过推动一系列创新举措,广东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前景已然显现。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0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