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德国翻译家白嘉琳:文学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使者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德国翻译家白嘉琳:文学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使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1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聚焦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光明日报记者 李苑

  6月18日,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刚刚飞抵北京的德国翻译家白嘉琳直奔典礼现场,风尘仆仆,却满面笑意:“我希望,未来在德国,以及在国际上,中国作家不被仅仅视为‘中国’作家,而是世界文学作家。我很高兴这项工作今天在这里得到如此高的认可。”

德国翻译家白嘉琳:文学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使者

白嘉琳像 资料照片

  此次颁奖表彰了来自12个国家的15位获奖人,他们长期关注中国发展,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翻译、出版、创作了大量关于中国的精品图书,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杰出贡献。

  白嘉琳是获奖者之一。她曾将麦家的《解密》、刘慈欣的《三体》(第二、三部)等翻译成德文版。“我愿意把时间都投入到翻译好书上,让更多德国读者阅读中国,读懂中国。”对中国文学的热爱,让白嘉琳很早就投入阅读、翻译、推荐中国文学作品的工作中。

  1987年高中毕业后,白嘉琳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中文。在还没能学会用中文口语问路的时候,她就已经学习了《诗经》《论语》和《道德经》。“从翻译和讨论《道德经》那么深奥的文本开始,我就意识到了一个关键点:如果不了解一个文本背后的文化,就无法翻译好这个文本。翻译总是意味着,你在翻译这个语言里的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丰富的文化,你必须永远不停地学习。当翻译一部小说时,你翻译的不是词汇、句子或章节,而是一部作品。”

  研究生毕业后,白嘉琳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但最终发现,最爱的还是翻译。如今,白嘉琳已成为一名全职文学翻译家。在她看来,翻译是实践她的多种兴趣爱好及对中国文化、文学和语言的热爱的最佳方式。有时候,翻译中国文学非常复杂和耗时,这在她看来也是件好事:“因为中文没有语法时态,还有很多历史典故等。”

  对白嘉琳来说,每一次翻译都意味着要学会很多东西。王小波的幽默,迟子建语言的“流动感”,都令她着迷,也给她带来新的挑战。“他们让我学会很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帮我想象奇妙的世界和人物,谢谢他们强大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白嘉琳说。

  白嘉琳说,把一个作品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并达到信、达、雅的水平,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特别是中文作品中一些特殊歇后语和成语的恰当德语表达实属不易:“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转化的过程。”

  最近,白嘉琳已经完成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翻译工作,并开始翻译韩松的科幻文学《医院》,以及王小波的杂文和三毛的作品。作为一名翻译家,多年来,她竭尽所能为德国出版社推荐更多中国文学作品。“我将继续努力翻译,确保更多的德国读者会阅读并欣赏中国文学作品,因为文学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使者。”白嘉琳说。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1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