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5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黄科(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成长成才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有其自身特殊规律。新时代新征程,要用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传家宝”、守好“生命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守正创新,用好“两个课堂”,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切实有效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坚持守正创新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既要在各学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要立足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贴近青少年实际的方式方法创新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意味着,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对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守正就是要守住坚持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正”,将其贯穿于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就是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各学段学生多样化的特征和诉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政策主张,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牢牢坚守的基准线。党的领导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因此,守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之“正”,首先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源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复杂,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创新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以创造性思维认真探索、努力破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校准思想之标,调正行为之舵。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特别是要创新教学情境,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总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既要有明确的主线贯穿始终、突出思想引领聚焦点,又要创新方式方法、找准各学段教育着力点,在二者的结合中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用好“两个课堂”

  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两个课堂”的融合贯通,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点是通过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讲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社会课堂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直面时代、植根实践、贴近生活的教育资源,其重点是通过社会实践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是思政课堂的有益延伸和深度拓展。在思政课堂上,教育工作者要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全面准确地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把准思想上的“定盘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也要看到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只有让社会实践成为思政课的源头活水,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性、生活性、生动性,才能够直抵人心、培根铸魂。因此,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社会大课堂、搭建资源大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实践证明,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为补充,同频共振。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不竭的理论滋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思政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思政课堂教学要凸显“思想”的本色、“政治”的底色、“课程”的特色,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善用“大思政课”既要在“善”上用心,又要在“大”上着力,从大视野、大历史、大体系视角,贯通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现实和未来,引导学生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彰显人生价值,在观察了解社会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横向联通学校、家庭与社会各场域,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的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助和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多种资源,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学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实践证明,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认真回答的重要命题。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各门课程都肩负着育人使命和职责,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等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切实构建起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全面覆盖、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协同育人体系。

  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校外各方力量和资源,增强家庭、学校、社会等育人场域的良性互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育人共同体。强化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引导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全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深化各类校外培训治理、网络综合治理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在推进这两大资源协同共进的过程中,学校要发挥桥梁作用,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坚持育人为本,树立问题导向,推进协同共育,促进各方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5日 06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