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守望相助 胞波情深——中国助缅筑牢生命防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守望相助 胞波情深——中国助缅筑牢生命防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28 03: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晓阳

  缅甸“3·28”强震已过去一个月了,这场突如其来的7.9级强震给缅甸带来了严重伤亡和损失。一个月以来,中国作为与缅甸山水相连的近邻,从紧急救援到灾后重建,一直与缅甸并肩同行。

  4月10日,随着缅甸救灾工作重点转向疫情防控和恢复重建,中国政府根据缅方请求,决定追加提供10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救灾援助。

  这笔援助专门用于提供缅甸急需的成品油、板房、手术室、药品和疫苗等物资,同时派遣多支专业队伍赴缅开展全方位援助。当地多位民众和救援工作人员都向记者表示,缅甸目前不仅需要物资支持,更需要专业的技术援助。中国追加的援助计划恰恰满足了这些关键需求,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全面支持。

  4月中旬,由30名工程力学专家及相关人员组成的中国政府援缅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组抵达缅甸,并在仰光、勃固、内比都、曼德勒等地开展工作。

  这支专家队伍由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应急管理部统筹指导,中国地震局牵头组建,汇集了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搜救中心、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他们不仅要承受高温和余震等多重考验,还要克服语言障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当地民众易于理解的防灾避险指导。

  中国专家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专业能力,践行人道主义精神,为缅甸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4月19日,一支50人的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从昆明启程,携带专业应急装备及医疗物资飞抵仰光。次日,他们便深入震中区域曼德勒省开展防疫工作。曼德勒省首席部长苗昂在会见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时表示,中国防疫队是缅甸震后唯一一支抵达该省的国际卫生防疫队,并对中国防疫队在当地开展的病媒监测、病媒控制、环境卫生实验室检测、饮用水卫生和环境消毒等工作表示感谢。

  在缅方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中国防疫队争分夺秒地在曼德勒完成了临时实验室平台搭建和设备调试,完善了临时检测方案和工作流程,随即开始进行呼吸道疾病标本模拟检测。同时,对灾民安置点实施了系统性卫生评估,重点开展蚊媒密度监测及公共卫生风险研判,建立起传染病预警机制。在灾区人口密集、卫生条件有限的安置点,传染病风险往往成倍增加,中国防疫队的及时到位和专业行动为灾区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确保大灾之后不发生大疫情。

  在4月20日至26日短短一周内,中国政府密集向缅甸空运了多批针对性救援物资。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第七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于20日抵达仰光,包括80万盒阿莫西林胶囊、12.2万瓶对乙酰氨基酚甘露醇注射液、22.5万盒头孢拉定胶囊和48万瓶布洛芬片等共计95吨药品;第八批物资于22日运抵,包括2.46万件接骨板、13.2万件接骨螺钉、4526件髓内钉、30套工具器械包、100万瓶注射用青霉素钠、40万瓶甲硝唑片、9万盒头孢拉定胶囊、300盒医用消毒片和2000桶医用碘伏棉签等医疗物资;第九批物资则于26日分两次运抵仰光,包括6.8万支吸附破伤风疫苗、57万粒成人型和7.791万粒儿童型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

  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携手多方力量,联合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深圳市叶澄海基金会以及中缅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缅甸),向地震灾区捐赠了508箱近5吨的抗生素类抗感染药品,为当地民众提供及时的医疗保障。在交接现场,缅甸医护人员表示,这些物资对于当前的灾后医疗救治工作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灾区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些针对性的医疗物资如同及时雨,对保护受灾民众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

  “胞波”一词在缅语中意为“同胞兄弟”,形象地描述了中缅两国的特殊关系。这次强震灾难中,中国的迅速响应和全方位援助再次印证了这份深厚情谊。从最初的紧急救援到如今的疫情防控和灾后重建,中国援助的脚步从未停歇。

  一个月来,从救援物资到专业技术,从医疗救治到疫情防控,中国的援助不仅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展现了守望相助的胞波情谊。在灾害面前,没有旁观者,只有同行者。在缅甸灾后重建的道路上,中国将继续与缅甸人民同行,共同应对挑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仰光4月27日电 光明日报驻仰光记者 陈晓阳)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8日 12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