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谭家华:在不断学习中自主创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谭家华:在不断学习中自主创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7-14 02: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创新者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对此,我深有体会。以我从事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设计研发的经验来看,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在不断学习中自主创新,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还记得刚进入这一领域时,没有人相信中国人可以自己设计和制造特种船舶,更不用说还能形成自己的技术和产业链。如今,我们在相关方面已取得很大突破,很多当初不敢想的事情已然成真。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进步之路没有尽头,当我们不断攻克新技术时,国外技术也在同步发展。当前,江河湖海还有很多迫切的疏浚任务,还有很多疏浚工程中特有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需要解决,比如水库深水清淤、湖泊超浅水大规模环保疏浚、深海资源开采等,都需要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去支持。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让理念创新、技术创新、装备创新成为可能和现实。

  这些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也在思考,面向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拿着过去的知识,教授现在的学生,培养未来的人才,这种办法肯定行不通。应该认识到,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系统思维能力的人才;我们要传授给年轻人的,是解决复杂巨系统工程的思维范式。这就意味着,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码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从1到0”,让年轻人能够在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再是“从0到1”,探究科学前沿进行知识创造,并由此推动工程技术的实质性进步。

  以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例,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主动顺应行业发展态势和技术变革趋势,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逆向构建知识结构,形成以设计制造为主干,流体性能和结构安全为支撑,智能控制和绿色动力为两翼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数理基础—工程能力—科学思维”一体化培养。通过这样的培养路径,我们希望年轻人走出校门后,能够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在设计实践中磨炼成长,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协作中培养团队精神,最终能够胜任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让青年人才实现从“兴趣牵引”到“学术创新”,再到“事业坚持”的成长。

  (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14日 07版)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