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更多“硬核”技术项目落地生根——重庆两江新区为新型研发机构畅通产业化路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更多“硬核”技术项目落地生根——重庆两江新区为新型研发机构畅通产业化路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8-13 04: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宏 黄汉鑫 张国圣

  “我现在可以熟练使用‘智能手’拿勺子吃饭,拿水杯喝水,还可以操纵手臂进行握手、转动手腕了。”近日,作为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外骨骼机器人项目的受益者,王炳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欣慰。几年前,王炳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双手,小臂仅剩二分之一,从穿衣、吃饭,再到刷牙、洗脸,这些以前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当时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王炳拥有了一双可以用意念控制的“智能手”,也解决了他的许多困扰。如今,他不仅实现了生活自理,还可以写字,用“智能手”抓住一支笔,就能写出自己的名字。

  这双“智能手”可来之不易。2021年,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的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收到了多所大型三甲医院临床医师的“意向订单”:希望把仿生手臂“被动”的运动方式变为“主动式”,让“意念移动物体”的科幻内容变成现实。以往的仿生手臂,只能通过机械臂的自动运转,带动患者做出相应动作,在实际生活中操作不便。医师们希望设计生产出一款真正智能化的“手臂”: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意志,随心所欲地活动自己的“智能手”。

  “我们组织研究人员进行科研攻关,迅速制定了检测、识别适当肌肉处的电信号并经算法分析和处理的技术方案。”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谢海琼说,按照这个方案,“智能手”可以辨别患者动作意图,为其智能化动作提供信号基础,完成智能化控制。

  研究院拥有多年相关领域经验和充足的科研人员,这一科技攻关进展顺利,但不久就遇到了大难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费从哪里来?

  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尽管研究院收到了部分订单和人才补助资金,但仍然无法维持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的高额支出。科研项目周期长、风险大,让研究院很难从市场上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从学术到技术再到产业,这是研究院要跨越的一个难关。

  “好在新区启动了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化转型工作,以拨投结合的方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聚焦产业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谢海琼说,从去年开始,多笔财政资金到账,帮助这个科研项目顺利进行下去。如今,研究院成立了公司,专门进行外骨骼机器人项目孵化。

  “公司进行市场化股权融资时,两江新区前期投入的财政资金将转化为相应投资权益,既解决了新型研发机构的资金难题,也实现了财政资金‘财政投入—科研产出—运营收益—反哺财政及院所’的良性循环。”两江新区明月湖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院所转型组副组长张杰说,用“政府引导+市场接力”模式能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后续我们将聚焦新型研发机构的快速转型发展,围绕新区支柱产业加强科技支撑,面向未来产业深化创新探索,为新型研发机构畅通产业化路径,让更多的‘宝藏’和‘硬核’技术项目落地生根。”张杰说。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3日 03版)

[ 责编:张璐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