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关于唐代“丝绸之路”文学研究的思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关于唐代“丝绸之路”文学研究的思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8-19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高建新(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是指唐代诗歌、散文、笔记中所反映的有关“丝绸之路”内容的文学,包括边塞战争、军旅生活、边疆游历、“丝绸之路”沿线的山川地理、自然景色、边关隘口、气候、物产、宗教文化、音乐舞蹈艺术、风俗民情以及唐王朝开放的国策、与周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关系等。

  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最重要者主要见于《全唐诗》(彭定求等编)、《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董诰等编)、《全唐文新编》(周绍良主编)、《全唐文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国历代笔记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五代笔记大全》(陶敏主编),敦煌文献如《全敦煌诗》(张锡厚主编)、《敦煌歌辞总编》(任半塘编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高嵩撰)、《敦煌诗残卷辑考》(徐俊纂辑),墓志如《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编)、《唐代诗人墓志汇编》(胡可先、杨琼编),图志如清人王树枏《新疆图志》(朱玉麒整理)。此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编注)、《唐代交通图考》(严耕望著)、《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汇编》(宫楚涵、俞冰主编),提供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原始文献。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唐宋史料笔记”“元明史料笔记”“清代史料笔记”丛书,数量可观,内容丰富,涉及了唐代“丝绸之路”的方方面面,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杜佑说:“诸家纂西域事,皆多引诸僧游历传记,如法明《游天竺记》、支僧《载外国事》、法盛《历诸国传》、道安《西域志》。”(《通典·边防七·西戎总序》)诗文集之外,僧人行纪、传记值得重视,如法显《佛国记》(吴玉贵释译)、慧皎《高僧传》(朱恒夫等注释)、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季羡林等校注)、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孙毓堂、谢方校点)、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王邦维校注)、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王邦维校注)、新罗人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张毅笺释)、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白化文等校注)、赞宁《宋高僧传》(范祥雍点校)、《大宋僧史略》(富世平校注)等,著者皆为怀抱信仰的高僧,记述的多是自己或传主的佛国亲历,提供的关于西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人文史料丰富,是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大唐西域记》为最,厥功甚伟,非他书可比。

  唐代“丝绸之路”文学研究不应当预设问题,所有问题是在梳理了相关文献之后提出的。如唐代诗人作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如何?他们是如何记述自己眼中的“丝绸之路”的?唐王朝的强盛、唐人的文化自信、英雄情怀、唐文学的文化品格、美学精神与“丝绸之路”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诗人作家的笔下,西方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并对当时的世界和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唐人的文化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丝绸之路”在哪些方面增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王朝的开放与繁荣?诗人作家对此持何种态度?是如何具体地加以表现的?军事、治理边疆意义之外,唐代“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宗教往来、商品贸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唐代诗文中是如何反映的?唐王朝大国地位的获得,“丝绸之路”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唐王朝在当时世界获得巨大威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开放的宗教政策、平等的民族政策,唐诗对此是如何记述的?这是唐代“丝绸之路”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的初步整理,研究者对于“丝绸之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安全,保证了唐王朝的开放与强大。由于胸怀天下,推重英雄品格,渴望实现功名理想,“任侠”之风弥漫于整个社会,并被激情鼓荡、热烈颂扬。骆宾王《畴昔篇》:“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张易之《出塞》:“侠客重恩光,骏马饰金装。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高适《送浑将军出塞》:“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侠气中显示的是英雄品格,英雄品格中亦充溢着豪侠之气。

  唐人特别是初盛唐人或从军、或入幕、或壮游,多数有边塞生活的丰富经历,他们是通过“丝绸之路”走向边疆、进入西域的。他们的心中装满了时代的思想与感情、期待与憧憬。因为是亲历,伴随着强烈的个人感受,又有难得的细节描写,所以唐人笔下的“丝绸之路”真实具体、生动鲜活,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首先,“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条唐诗之路,河西走廊是唐诗的走廊,神奇壮美的西域更是文学家砥砺品格、抒写理想追求的广阔世界。“丝绸之路”激荡诗情,催化诗情,展开波澜壮阔的人生。唐人将自己的热情、才华以及对西部世界的生动观察、强烈感受完美地熔铸在了诗篇之中。通过唐人丰富的记述,可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以及西域的地理与人文,如气候、风光、物产、风俗、宗教、音乐、艺术、民族交融等方面的内容,与史书记载形成鲜明的互补,可以补充史书的不足并显著增强历史记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让历史变得更加可知可感。

  其次,通过对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唐人的文化观、疆域观及唐文化精神、唐诗精神、唐诗的美学品质,丰富唐诗研究的内容,构建更为完整的唐诗观。由于文学具有的形象性、生动性、独创性以及影响传播的广泛性、深入性,能够引起经久的心灵共鸣,通过对唐代“丝绸之路”文学的深度了解,还原特定的历史情境,深刻感知那个时代的荣光与梦想、激情与歌唱,找到历史与今天的多样联系。由此引发思考,人类历史特别是艺术史或许不是进化论可以完全解释的。

  再次,从文学史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是研究唐代边塞诗、西域文学的重要门径。通过“丝绸之路”串联起来沿线的边关、边城、边地如凉州、张掖、敦煌、阳关、玉门关、轮台、高昌、交河、疏勒、火山、银山、铁门关、安西、蒲海、贺延碛、白龙堆、吐谷浑、龟兹、莎车、热海、楼兰、碎叶、祁连山、昆仑山、葱岭、天山、金山、焉支山等等,在唐诗中都有生动具体的描写,是唐代边塞诗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唐代边塞诗的宏富和壮阔由此得以更为鲜明地体现。如果再观照以边疆史地及文学地理学,这些作为文学景观的边关、边城、边地的意蕴会更加丰富。

  为了研究的完整性,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应纳入研究范围,如唐诗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大港的记述,关于通过海路进口的各种香料、药材的记述,都是值得关注的。无论是朝贡还是贸易,海路是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来自阿拉伯、师子国、婆罗门、昆仑国的商船,多数是以广州、扬州、泉州为锚地的。再如日本与唐朝有二百余年的交往,一批批遣唐使的派出,一批批书籍珍宝的运回,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完成的,日本京都素有“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终点之美誉,奈良东大寺内的正仓院藏有大量精美的唐代文物,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日本学者河添房江《唐物的文化史》等著作对此有生动翔实的记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对东南亚、东亚各国尤其是对朝鲜半岛文明、日本列岛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从语言文字到风俗制度,他们都俯下身来向唐朝学习,获得了显著成效。

  宗白华先生《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一文中说:“一民族的盛衰存亡,都系于那个民族有无自信力。”从唐代“丝绸之路”文学的有关记述与描写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贯通与延伸让唐人视野由内转外,极大地促进了唐王朝的开放,成就了唐人山海般的胸怀,增强了后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对华夏民族的自信。就是这条“丝绸之路”,为唐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有论者以“大动脉”称之,彰显了其异常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9日 13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