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处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8-23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字说节气】

  作者:贺垣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博士生)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公历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交节。立秋之后,暑气渐消,天气侵凉,处暑继至。

处暑

处暑河灯 草虫

  何谓处暑?《说文解字》:“处,止也。得几而止。”“处”是一个会意字,所谓“得几而止”,“几”是坐具的意思,说的是人停坐于物上休息。在早期金文中,“處”字除从几、从止外,还从人、虍声,合起来描绘了人停坐于物上休息的场景。战国文字中的“处”字,有的简省“人”和“止”,有的简省“虍”和“止”。隶楷阶段,字形规整为“處”和“处”。“处”的本义是暂止,具有临时性,与表示定居的“居”相对。《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这是说上古时期的人们在洞穴中居住,在野外暂歇。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是正式久居,而江湖是临时暂住。“处”由暂止引申出停止之义,如《易·小畜》“既雨既处”,描绘了下雨又雨停的场景。

处暑

  《说文解字》:“暑,热也。”“暑”是一个形声字,从日、者声,本义是炎热。阮籍《咏怀》有云:“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炎、暑虽然常常连用,但二者状态不同。“炎”形容如火燎般的燥热,韦应物《夏花明》“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突出“炎”之炽热。《释名·释天》:“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暑”形容如煮物般的闷热。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溽”为湿润之意,“溽暑”突出“暑”之潮湿闷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节气的“处”,取“暂止、停止”之义。处暑因暑气至此暂止而得名。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三个含“暑”的节气,夏季自小暑而至大暑,暑气逐渐炽烈,秋季,经立秋而出伏,即至处暑。但处暑之时,虽值秋季,往往又有气温短期回热,肆虐如虎,民间称这段时间为“秋老虎”。“处暑”包含的暑气暂止之义,既体现了古人对气候的精准把握,也反映了他们对节气的恰切命名。

  处暑到来,清晨的凉风吹去夏天的焦躁,给人们带来身心的安宁。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减少,天高云淡。处暑前后正是“出伏”,避暑的人们终于可以走出房门,享受自然之美。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言:“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虫鸣麦浪之间,饮酒抚琴,心境也随风景趋于安然沉静。习习秋风提醒着人们又过了一季。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感叹:“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对劳动人民来说,收获是处暑的主调。《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之时,鸟兽活动频繁,老鹰等猛禽会大量捕获猎物。天气转凉,草木有了枯萎的迹象。谷子、稻子、棉花等早秋作物陆续成熟,农民开始忙着收谷打禾,正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农历七月也是瓜香果熟的时候。《诗经·豳风·七月》有言:“七月食瓜。”处暑前后也是七月中元节。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宋代杭州人其时准备“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棋”,供奉祖先,此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卓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可见,中元祭祀不仅寄托着对先人的哀思,还有告祭丰收的意义。

  节气是四季轮转的标志,处暑正是寒暑相交之时,《礼记·月令》说:“孟秋之月,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在享受清凉的时候,也要顺应天时,切忌懈怠。只要励精图治,勤奋耕耘,便一定会有所收获。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3日 16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