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梦琳
“风当战袍沙作粮,地当睡床天当房,搭起帐篷挡风雪,钻进地窝避寒霜……”70年前,一代兵团儿女从祖国各地奔赴新疆,扎根风头水尾、屯垦天山南北,成为永不换防的兵团人。
从人拉肩扛到机车轰鸣,从寸草不生到良田沃野,从盐碱荒滩到戈壁明珠……如今,走过70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色文化旅游火热,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团场面貌焕然一新,在天山南北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史。
兵团“红”
擦亮文旅招牌
就地转业、铸剑为犁、安边固疆……70年间,兵团红色文化已成为边疆文化的鲜明底色。近年来,兵团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挖掘力度、促进文旅融合,擦亮兵团红色文化旅游招牌。
走进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张大幅黑白照片映入眼帘。“这是1951年5月15日十八团渠通水时的珍贵影像记录,照片上,意气风发的王震将军挽起裤腿,在水渠中激动地捧起清澈的渠水洒向空中。”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郑琛贤介绍。
此后,十八团渠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改扩建,现已形成长68.9公里的主干渠,年引水量2.2亿立方米,灌溉着兵团第二师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55万亩土地,更被亲切地称为“将军河”。
铁门关市革命历史纪念馆自开馆至今,共接待游客69.5万人次,已经成为兵团重要的红色文旅地标和游客打卡地。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一馆红星,映照辉煌岁月;辉煌岁月,铭记英勇事迹;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不朽精神。
在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军垦博物馆,烽火岁月、大业初创、灿烂红星等展示内容沿顺时针方向层层推进,全面展现了新星市前身部队光辉的战斗历史、艰辛的创业历程。
“复原的地窝子场景、旧水壶、木轮车……一件件带着锈迹的开荒工具就是诉说军垦战士人拉犁耕、开荒造田、建设团场风雨历程的最好物证。”红星军垦博物馆内,游客李镇江由衷感慨。
二师铁门关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十三师红星军垦博物馆、六师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近年来,兵团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力度,坚持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已基本形成“一核一圈两带七区多点”的红色旅游资源体系。
产业“旺”
走稳乡村振兴路
码齐、装箱、封口……在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二十二团三连冬枣装运中心,装箱工吴丽敏与工友配合得默契十足。初秋,正是丰收的时节,三连职工冯文胜的枣园内,冬枣个头均匀、光亮,长势喜人。“今年收成好,挣15万元不成问题!冬枣甜,生活更甜!”冯文胜说。
二十二团三连地处天山山脉的焉耆盆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冬枣生长的优势地区。去年,该连生产总值1.16亿元,职均收入8.5万元,是铁门关市的“亿元连队代表”。其中,“大功臣”就是冬枣这一“甜蜜产业”。
“十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三分之一的产值。”二十二团三连党支部书记胡世佳介绍,三连耕地接近一万亩,冬枣年产值占生产总值三分之一,所用土地仅为900余亩。
走进三十团园三连富硒梨高产示范园内,一颗颗圆润饱满的富硒薄皮酥梨挂在枝头,清新的梨香甜气扑面而来。
“富硒梨是园三连的特色林果产业,得益于地理资源优势,2023年4月,园三连获评天然富硒土地认证,推动富硒梨走出新疆,去年职均年收入12万元。”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十团园三连党支部书记李彦军介绍,目前连队富硒梨总种植面积3400亩,总产量6000余吨。
今年4月,园三连以“梨”搭台,着力在文化旅游上下足功夫,陆续推出了“梨花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0多万元。
得益于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当下,兵团林果业已形成了南疆红枣产业带、天山北坡鲜食与酿酒葡萄产业带,以第一师阿拉尔市及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为主要区域的苹果、梨和核桃产业带。此外,枸杞、沙棘等小众、高附加值农产品也已集中形成优势种植区。
“林带千百里,万古荒原变良田。”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唱大江南北的《边疆处处赛江南》,如今已成为现实写照。
乡貌“美”
提升职工幸福度
硬化后的泥土地干净整洁,粉刷一新的围墙绘满了各式图画,房前屋后是自家菜园……2000年,康淑利跟随河南支边的大队伍来到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十团园三连时,连队容貌用“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今的园三连,一幅宜居宜业和美连队新画卷赫然呈于眼前。
速度赛马、走马、赛骆驼……新疆巴里坤县农牧民体育场上,一场由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与巴里坤县联合举办的兵地融合赛马会正激烈进行。赛场上马蹄飞扬,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这是兵团第十三师与哈密市在兵地融合文化方面的合作比赛,除农牧民赛马运动会,双城马拉松、篮球比赛等也正在筹备中。”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孙兰玲介绍。
“兵团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谈起连队的改变,家住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二十七团八连苏式仓库旧址前的刘旦阳最有发言权。
1959年,刘旦阳从湖北黄梅支边来到二十七团八连。“先住地窝子,后是草窝子,再后来住进了砖房、楼房。”刘旦阳回忆,从前存放马匹、拖拉机的苏式仓库,如今也变成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连队一天天净起来、美起来,人气也旺了起来。”二十七团八连党支部书记赵宇霞说,还有一批批新“兵团人”纷至沓来。
“新疆适合年轻人闯一闯”,3年前,成芳芳跟随父母来到新疆,看到广阔发展前景的她,决心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如今,成芳芳在连队周边开起了糕点房、扒鸡店……生意做得热火朝天,她也如愿地成为连队正式职工。
“成为兵团一分子,我很骄傲。现在,我也是扎根边疆的兵团人了!”成芳芳说。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