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走,一起去“村”游
——从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看中国乡村之美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漫步在乡间小路,感受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走进山间民居,品味韵味悠长的古老文化……近日,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安徽小岗村、浙江溪头村、山东烟墩角村7个乡村入选。这些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涉及藏羌、客家、苗族、哈尼族等多元文化表现形式,有生态保护的动人故事,有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有改革进取的突出成果,充分勾勒出中国乡村的发展成就。这些乡村的探索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溪头村的龙泉青瓷。新华社发
1.于山水田园间寻宁静闲适
走进云南红河州阿者科村,一排排错落的哈尼族民居“蘑菇屋”映入记者眼帘,远方的群山云雾缭绕,层层叠叠的梯田依山而就,田间忙碌的村民为这幅山水画卷更添一份生机。“这里真是个适合放慢脚步、让人内心平静的地方。”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郑悦望着眼前的美景由衷感叹。
阿者科村位于哀牢山顶、哈尼梯田核心区,最近因哀牢山旅游的火热以及成功入选“最佳旅游乡村”受到大量关注,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小小的村落,凝聚着哈尼族村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由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构”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式,创造出“与自然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也给游客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最近,来山东威海荣成市烟墩角村的游客也渐渐多起来。11月份开始,上千只天鹅从西伯利亚来到烟墩角村越冬栖息,碧海蓝天、天鹅游弋、海边民宿在海岸边构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游客连连称赞。“在网上刷到烟墩角村的天鹅后就一直想来,没想到因天鹅而来的我们却被渔村的氛围吸引,准备在村里多住几天。”游客张女士告诉记者,这里让她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天鹅,还有极具特色的沿海传统民居——海草房。古朴的石墙上,以海草编织的毛绒屋顶,让整个民居如同来自童话世界。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个乡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些乡村拥有各不相同的独特自然风光,从沿海岛屿到高山梯田,从江南水乡到西北藏寨,遍布在全国不同地域,拥有各具特色的景观和风土人情,吸引全世界的旅行者纷至沓来,已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最响亮的品牌。
如今,越来越多游客选择来到乡村度假,在绿水青山间暂离喧嚣、放松心情,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寻一份宁静与诗意。在田间小路走一走,放松疲惫已久的身心,成为旅游的新潮流。各地不断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运而生。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为22.48亿,同比增加15.5%;接待总收入为1.32万亿元,同比增加9.8%。乡村旅游成为带动旅游市场增长的重要动能。
雪后的山东省荣成市烟墩角村景色。新华社发
2.在一街一巷中读文化意涵
“到了溪头村,当然不能错过不灭窑火的开窑仪式。”浙江丽水龙泉市溪头村是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地,来到这里的游客都对青瓷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净手、分香、行纳福礼、敬香、饮龙窑酒、开窑,一场传统龙窑烧制活动体验下来,人们对这项古老的非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溪头村,青瓷文化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溪头村打造“不灭窑火”共富工坊,开发传统工艺体验、研学教育、民宿等新业态,以及瓷源文化传承空间、现代艺术创作基地、瓷艺特色文化节庆等旅游品牌,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
四川阿坝州的桃坪村,则是古老的羌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独特的碉楼和传统民居建筑闻名遐迩。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桃坪羌寨,以其迷宫般的古建筑群,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每逢节庆,当地居民盛装打扮,载歌载舞欢度节日,悠扬的“花儿纳吉”、热闹的“羌族莎朗”、神秘的“释比绝技”、古老的“羊皮鼓舞”等轮番上演。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住寨子、品美食、赏民俗。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王田表示,桃坪村的古建筑群生动呈现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的聚落格局,展现了羌族高超的建筑技艺。桃坪村有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此次入选是其文旅综合实力的体现。
盘点我国15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不难发现,除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这些村落还涉及藏羌、客家、苗族、哈尼族、瑶族等多元文化表现形式。四川桃坪村、浙江溪头村分别拥有全球保存最完整的古羌碉建筑群和世界最大的活态古龙窑群,安徽西递村独具皖南古村落特色,福建官洋村是土楼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大观园”。这些乡村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优秀基因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人们浓浓的乡愁。
历史悠久的古老乡村里闪耀着无数传统文化瑰宝,独特的人文底蕴为乡村增加了更多魅力。不少乡村开展民俗节庆、非遗体验等参与感、互动性强的文旅活动,游客可以在农家铺子品尝地道非遗美食,和当地村民学习非遗技艺,在街头巷尾看非遗表演,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融入当地生活,那些曾经“束之高阁”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旅游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乡村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各地要进一步提升生态景观环境,强化文化资源保护,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创新旅游产品,使乡村成为让游客‘有向往、有记忆、有回味、有收获’的旅游目的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崔莉分析。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村,羌族村民在自家房屋前做针线活。新华社发
3.从发展故事里看振兴图景
青山环抱的美好景色,独具特色的苗族民居,热闹的苗族赶秋、苗族鼓舞……初冬时节的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仍迎来了不少对古村苗寨怀有向往的游客。
“得知我们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大家都非常高兴,这是全世界对我们乡村振兴成果的认可,必将给十八洞村的文旅产业再添一把火。”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
2013年,“精准扶贫”理念从十八洞村走向全中国。如今,十八洞村继续大步前行在乡村振兴路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独特的山、水、林、田、溪、洞等自然景观,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听村民讲述动人的发展故事。数据显示,十八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3年的25456元。
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也有了“最佳旅游乡村”的金名片,这让81岁的村民严金昌颇为感慨:“没想到,经历过吃不饱饭的大伙儿,现在‘吃旅游饭’闻名世界。”围绕“旅游+”,小岗村鼓励更多村民参与旅游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研学、开办乡村民宿。
从曾经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精准扶贫首倡地,到今天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小岗村、十八洞村的发展故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发展的生动案例,也成为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
通过文旅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让越来越多农民鼓起腰包,“最佳旅游乡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振兴新图景。在阿者科村,村民以梯田、房屋、生产生活方式等资源入股,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旅游分红多重收益;重庆荆竹村成立“乡村大学城”,借力高校资源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组织振兴。
这些乡村的发展实践为各地乡村振兴带来哪些启示?如何更好地以文旅产业赋能乡村发展?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风光。新华社发
专家认为,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各地要找准自身优势特色,因地制宜开发丰富的乡村旅游业态,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如可以以农事体验、垂钓、采摘等活动满足乡村休闲度假游客需求;可以拓展研学旅游市场,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可以推动农业与文创深度融合,生动展示极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
“目前,不少乡村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收入。”崔莉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各地可以将地域农产品、手工艺品等资源与旅游结合,根据旅游市场消费趋势开发周边游市场,针对周边游市场加强研学旅游、休闲度假、农旅产品创新,提升供给水平,针对跨省跨境旅游市场开发文化观光、驻村体验、非遗体验等文旅产品,实现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0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