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88】贵州:老寨凭乡村振兴展新容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88】贵州:老寨凭乡村振兴展新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2-22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88】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吕慎

  循着阵阵美妙的侗歌,翻过密林掩映的山岭,跨过古朴隽秀的风雨桥,看到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便到了贵州天柱县石洞镇摆洞村。

  “过去风景虽好,但没人来。村里人为了生计,都往外跑。”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喜悦漾在侗家奶奶王莲柳的脸上,“现在游客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

  “村里的变化,离不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好政策!”一旁,摆洞村党支部书记蒋声富掰着手指说,“如今,我们有优质水稻、钩藤、猕猴桃,还有侗寨水乡特色游……这几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

  贵州民族文化丰富,传统村落星罗棋布,全省共有757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不少是像摆洞村这样的脱贫村。如何让传统村落富起来?贵州的办法是,让传统村落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

  传统村落大多有较好的农业基础和传承,贵州因地制宜引入产业,让传统与产业产生“化学反应”。

  “最近是葡萄采摘的关键时候,可马虎不得!”走进位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沙坝河乡沙坝村的葡萄种植基地,穿梭在清香弥漫的葡萄园中,村民杨玉清忙个不停。

  建于明朝的沙坝村,寨内世居汉、苗、土家、侗、仡佬、羌6个民族。近年来,村里开办了葡萄酒厂、葡萄产业观光园。

  “凭借葡萄产业,村集体年收入60万元以上。”沙坝村党支部书记唐玲告诉记者,村里有钱了,每年又拿出集体经济收益的10%,对村里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

  保护传统村落,必须守住文化的根与魂。贵州传承和挖掘好乡村精神文明资源,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精气神。

  “这幢老屋不仅年头久,还有一段红军长征过板袍和我祖爷珍藏布告的故事呢!”在安顺市镇宁县良田镇板袍村一幢百年老屋前,村民杨忠庭向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娓娓道来。

  1935年4月,红军长征过境镇宁,在百姓杨登凤家临时设立指挥所联络部队,并在杨家墙外张贴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这样有故事的老建筑,在村里还有很多。我们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活化利用。现在,红色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村的闪亮名片!”板袍村党支部书记朱凯声音里透着自豪。

  2021年以来,镇宁县整合各项财政资金1800余万元,陆续建起了陈列馆、红军广场,定期举办道德讲堂,向村民讲解文明礼仪和宜居乡村相关知识。

  在涵养“村味”的同时,贵州还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让传统村落更加宜居宜游。

  走进台江县红阳村,映入眼帘的都是景:青山环抱,绿树成荫,道路整洁,村舍俨然,青碧的溪水穿流而过……

  “各位乡亲,这次把大家聚起来,就是想请大伙儿为建设和美乡村出出主意。”村口的大榕树下,随着红阳村党支部书记吴敏的开场白,一场热闹的“院坝会”就此展开。

  “这些年村里基础设施齐全喽,我愿意拿出我家菜地来进行统一设计,给村里庭院美化打个样。”村民张忠海率先发言;“咱村的老房子是独一份,可不能赚了点钱就想改成水泥砖块房。”年过花甲的村民李进发接着说……

  “这样的‘院坝会’,我们隔段时间就开一次,大家群策群力提升村里环境。环境好了,来的游客就多了!”吴敏告诉记者,“仅2023年,借助‘村BA’和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我们村就接待游客21万多人。以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2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