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新春走基层】蛤蟆山变“艺术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新春走基层】蛤蟆山变“艺术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1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春走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

  这两年,家乡哪里变化最大?记者在江西省新余市一路走一路问。五花八门的答案中,有一个地方被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提起——蛤蟆山。

  难道是那个印象中曾经凋敝到“渴死蛤蟆,饿死老鼠”的蛤蟆山吗?这就去瞧瞧!

  “快帮我拍照,这里也太出片了吧!”循着行人兴奋的交谈声,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只见数十栋老房子挂上了新招牌,成为咖啡馆、花店、茶室、书吧、画室、私房菜馆……整个村落干净整洁,文艺味满满,烟火气浓郁,哪里还有“脏乱差”的模样?

  “这里的每一栋老屋都有自己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带庭院的房子。我们正在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去年,年轻的创业者张熊与朋友在这里租下了一栋老屋,保留了原有的砖墙结构和庭院布局,又在装修中嵌入了现代元素,整个空间既复古又文艺。现在,这家店成了年轻人聚集的地方。这不,炭火盆煨着红薯、煮着龙井,人们正三三两两围炉畅聊呢。

  “一开始,听说要改造成什么‘文化生活空间’,谁都不吱声。”蛤蟆山村村民彭九根向记者回忆起过往,言语间仍是感慨,“城中村除了老屋啥也没有,到处都乱糟糟的,真能搞出名堂来?”

  但渝水区城北街道的干部相信,有这些充满历史感的屋子在,这事就能成!为此,他们带着村民去福建等地“取经”,让他们亲眼看看老屋改造的成功案例。接着,又花大力气让村子实现大变样:平整地面、清理垃圾、修好道路、建起停车场……最后,还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入驻,发展起文创产业。

  改造后,不少老宅完整保留了挑高木梁、青石地坪,却在转角处嵌入整面落地玻璃。阳光穿过竹帘,在裸露的砖墙上织出片片光斑。彭九根发现,面貌一新的蛤蟆山村,竟让自家房屋租金连翻10倍,“一年就有好几万元收入”。

  越来越多的创客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张熊的店相隔不远,是一家名为“一梅书画”的工作室。走进工作室,四周挂满画作,桌上摆放着各种传统手工艺品,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制作团扇、扎染等非遗技艺。

  “我从小就住在这附近,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工作室主人、国家二级美术师张金梅精心将这栋老房子改造成了文化空间,“蛤蟆山村改造后,不仅环境好了,最可贵的是保留了闹中取静的氛围,非常适合创作。”

  让她欣慰的是,许多同行和她一样,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的灵感,还通过艺术展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蛤蟆山,不仅仅是‘网红山’,更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山’了!”张金梅说。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1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