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锦绣交辉 富丽喜庆——杨柳青年画《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评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锦绣交辉 富丽喜庆——杨柳青年画《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评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2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藏品的故事】

  作者:周佳(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年画,是我国传统春节习俗中靓丽多姿的文化符号。年画源自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洋溢着扑面而来的喜庆气氛,散发着纯真朴素的情感,充满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同地域的年画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创作风格,其中天津杨柳青年画以其精湛的工艺、艳丽明快的色彩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一支。

锦绣交辉 富丽喜庆——杨柳青年画《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评说

清代杨柳青年画《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中国美术馆藏

  天津的杨柳青镇位于南运河、子牙河和大清河的交会处,因河岸两旁遍莳柳树而得名。这里毗邻京城,漕运兴盛,因此杨柳青年画深受宫廷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影响,成为雅俗共赏的名品。杨柳青年画常采用“半印半绘”的制作工艺,集雕版、套印、手绘等于一体,形成细腻雅致的风格。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无论是借古喻今、教育后世的文史故事,还是展现世俗趣味的四时生活,抑或山水花鸟、才子佳人,皆能入画。历史故事是杨柳青年画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其中包含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也囊括古典文学名著中脍炙人口的情节。

  清代杨柳青年画《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取材自《红楼梦》,表现了寒冬腊月时节,贾宝玉与众姊妹在贾母的提议下,齐聚于贾惜春的住所暖香坞制作灯谜取乐的场景。《红楼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问世不久便有品种繁多的相关年画出现,它们将书中的精彩故事以图像的形式传播到百姓之中,为《红楼梦》在民间的流传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作品画面生动地描绘出暖香坞内雕梁画栋、锦绣交辉、彩灯高悬的景象,尽显贾府的富丽堂皇和节日的喜庆气氛。楹柱上悬“绿水青山宇宙长留春色,右图左史家庭永带书香”联一副。近景中,贾宝玉倚坐在圈椅之上,与一姊妹探讨谜题。书案旁,一女子执笔展卷题写灯谜。左右门边各立一侍女托物、提灯,还有闻讯而来的姊妹掀起门帘正欲加入。画面深处,是身着红色华服端坐于内室的贾母,正慈祥地看向孙辈。旁边立有举案奉茶的侍女。画中人物装束讲究,色彩妍雅,衣褶、裙带、发饰刻画细腻。然而,除宝玉和贾母有明显身份特征外,女子们的衣着造型颇为相近,无法逐一辨清人物原型,但这恰为观者平添了揣摩分析的乐趣。

  整幅年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处处灯光相映、人人语笑喧阗的祥和景象。画中人物采用中国绘画技法,线描敷色均呈现平面化特征,而居室空间则采用在清代称为“线法画”的技法,借鉴西方焦点透视法,使画面产生立体感,将观者的目光缓缓引入热闹温馨的场景之中。

  颇有意味的是,点缀于画面之中的文字并非画师们随意涂写,而是真实的灯谜。能够清晰辨认的有:“蟾宫一口小明塘,一枝铁箭射南方。二十四条花街巷,巷巷能会做文章。打一使物”;“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元来共一家,禾火二人相对坐,夕阳桥下一双瓜。打四字”;“三十岁后始读书,生来半百方始学。打《四书》二名”;“师生终日商量事。打《四书》一名”;“从今一去不回。打一果名”;“人。打二菜名”。相比《红楼梦》原著中文雅、艰晦的灯谜,年画中的灯谜则更加朴实通俗,易于百姓接受。人们在欣赏画面之余,还能参与其中,感受画中人物的欢乐,可谓妙趣横生。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高62厘米,长107.5厘米,是用一整张粉连纸印绘而成,这也是杨柳青年画常见的尺幅,被称为“贡尖”。贡尖,又叫宫尖,原指为进献皇家而挑选的拔尖时新货,后来成为尺幅固定、品质高档的年画的统称,一般装饰于堂屋的墙壁之上。这幅贡尖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是馆藏众多古版年画中的一幅。古老的年画艺术凝聚着民族精神和审美理念,更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2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