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美丽中国大写意】
光明日报记者 杨 舒
海南五指山,水满乡的茶农们端上了“茶叶饭”,还吃上了“旅游饭”;内蒙古免渡河湿地,冬季发展汽车高寒测试和冰雪运动产业,夏季探索“湿地+”旅游,冰雪之都解锁“冷资源”,释放“热效应”;河北白洋淀,“千年秀林”成为雄安新区“蓝绿”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环城、湿地入城,为这座新城铺就绿色底色……
不久前,自然资源部发布第5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海南、内蒙古、河北等地10个案例入选。自2020年4月以来,累计已有53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关键。这些各地不断涌现的创新做法,鲜活地诠释着“两山”转化的巨大潜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如何拓宽转化路径?让我们细数这些案例背后的动因。
游客乘船在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内游览。新华社发
外溢共享型: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
冬日暖阳下,搭乘摇橹船泛舟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道如巷,河汊如网,如入画境。
“原来的水哪有这么清呐!”“船老大”沈国荣感叹,“20多年前,不只河水浑浊,空气里都飘着一股猪粪味。” 的确,由于人口剧增、养殖业发展等原因,西溪湿地一度面临生态功能退化、景观严重破坏等困境。
转机出现在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多年努力下,西溪湿地通过持续的湿地修复和生态管护,形成了包括湿地、水体、林草等在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综合体,片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这样的基础上,杭州市通过授权西溪湿地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生态旅游等经营活动,促进了周边土地的增值和产业升级发展,实现了西溪湿地的生态价值外溢,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品质提升,是外溢共享型路径的典型做法。”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有关负责人说。
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让价值实现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甘肃临泽县以沙治沙的实践同样典型——
“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70年前,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临泽县风沙为患,森林覆盖率不足0.01%。数十载治理后,当地已营造防风固沙林21.7万亩,封育荒漠植被47.52万亩,绿洲向沙漠推进8~14公里。
“绿进沙退”后,如何“沙里淘金”?肉苁蓉、有机玉米、酿酒葡萄、红枣……政策引导下,当地老百姓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向沙漠要效益,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种植户和龙头加工企业;立足光热优势,积极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在茫茫戈壁上实现光伏板上发电、光伏板下种植沙生植物,一地两用;屋顶光伏发电、棚舍内养殖,将“闲置棚顶”变身“绿电生产线”,实现发电养殖两不误的“牧光互补”……
立足沙、光、热等特色资源禀赋,临泽县把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有机衔接,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像临泽这样的地区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模式,通过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增强了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并运用各类政策发展接续产业,最终推动了生态的价值转化。
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在海南儋州湾湿地觅食。新华社发
赋能增值型:让价值实现“动力”更强
一切生态产品来源于自然资源。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方式上,赋能增值型是一条典型路径。
内蒙古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牙克石市,地处大兴安岭西麓,每年西伯利亚的寒流都会首先抵达这里。从11月到第二年3月,原有的大片湿地全部冻结成冰,这样的“冰”资源该如何价值转化?
“我们发现,湿地公园优良的自然资源和极具代表性的低温环境,十分契合汽车高寒测试。”内蒙古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春宇说。利用这一优势,在保证湿地资源不减少、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牙克石市决定利用湿地公园内五个总面积为323公顷的人工湖面,发展冬季汽车测试产业。推动特许经营,成为赋能湿地资源资产的创新做法。
设置租赁特许经营权——牙克石市政府作为授权主体,与汽车测试企业签订合同,通过建设用地出让和分时段租赁冰面等方式,将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冰面使用权进行组合,以湿地资源经营权的形式予以出让,让企业在冬季开展汽车检测等特定业务;设置旅游特许经营权——在每年4月至10月,通过租赁或承包的方式,利用湿地资源开始旅游服务和人工养殖,由此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的高效利用。
“这一创新,不仅实现了资产配置的资源最大化,还促进了湿地冰雪资源资产的价值实现,探索出一条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和民生福祉的绿色发展路径。”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有关负责人评价说。
江西九江将八里湖等6个湖泊集中形成“资产包”后,整体配置出让其经营使用权,所得收益市、县按比例分成,用于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发展;江苏泗洪探索“绿票”交易,开展“土地使用权+林木收益权”组合出让模式,土地使用权竞得人同时获得林木收益权,并为生态修复预“买单”……
实践表明,赋能增值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是通过明确或扩展自然资源资产及其产品的权能,如自然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及其产品的市场化运营,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所承载的生态价值。
配额交易型: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一边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和极富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满目葱茏的红树林与怡然自乐的候鸟,在深圳,红树林的保护竟也蕴藏着“点绿成金”的路径密码。
2023年9月,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在深圳成功交易,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126公顷的红树林保护活动在第一监测期(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内产生的碳汇量约3875吨,由当地某公司以485元/吨的价格竞得。拍卖所得上缴深圳市财政,用于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在云南普洱,一批集观光、采摘、品鉴和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咖啡庄园,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图为游客在普洱市思茅区某咖啡体验中心参观游览。新华社发
“深圳市正以红树林保护碳汇为切入口,探索构建覆盖调查监测、确权登记、碳汇计量、底价评估、市场交易、金融支持的蓝碳全链条交易机制,打造市场化、可持续的碳汇资源交易模式。”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副处长王欢欢说。
的确,自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作为配额交易型的一种,碳汇交易正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在福建三明,林业碳票是一张家喻户晓的票据。2021年3月开始,三明市探索采用“森林年净固碳量”作为碳中和目标下衡量森林碳汇能力的基础,开展碳汇计量评估监测,对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量签发林业碳票。这张“票”享有交易、质押、兑现等功能。
当年5月,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三明签发。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折算成碳减排量12723吨,卖出14万元,村民人均分到150元。“钱虽不多,但意义深远!”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说。
从鼓励优先购买林业碳票以抵消大中型活动的碳排放量,到开展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林业碳汇在三明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其经济价值逐步显现。
好生态如何“生金”?正如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有关负责人所言,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是要通过明确产权主体、健全权利体系、整体配置资产、加强收益管理等步骤,显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多要素自然资源资产的综合效益,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8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