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了不起!这些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了不起!这些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8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经济界面】

  光明日报记者 陈 晨

  日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42项!

  一泓清波,泽被千年。

  翻看我国的水利史乃至文明史,这些灌溉工程遗产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并且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它们体现了哪些治水智慧?给当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带来哪些启示?现在的它们是何模样?如何在更好保护利用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价值?

了不起!这些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秦鑫摄/光明图片

  流动的历史绵延不衰

  丰收的季节到了,哈尼梯田渐渐完成从绿衣到金装的“变身”。此刻,一绸绸亮丽的“锦缎”就这样层层叠叠、曲曲弯弯地从山脚缠绕到天边。眼前的景色,守着梯田长大的元阳县新街镇全福庄村村民卢志祥再熟悉不过了:“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美!你如果冬天来看,梯田灌满了水,太阳一照,流光溢彩!我们哈尼梯田呀,美了1300多年!”

  1300多年,是哈尼梯田的“年龄”。从古老的历史中走来、满载不衰的记忆和故事,是属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印记。如果和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家族”打个照面,你会发现:除了年龄,每个成员的来头也都不小哩——都自带不少“最”的标签,并且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已经快2300岁了。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溉面积1100余万亩,覆盖8市41县(市、区),是现存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且一直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天下第一渠”郑国渠,与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为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几乎是我国每本历史书都绕不开的水利工程。其首开引泾灌溉先河,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历经岁月变迁和各个朝代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泾惠渠,堪称丰富的“水利博物馆”,仍灌溉着关中平原145万亩农田。

了不起!这些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的春日风光。新华社发

  灵渠,是沟通长江流域湘江和珠江流域漓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益,目前灵渠灌溉面积总计6.5万亩,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

  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工程,一些工程虽然名气不大,但在史册上也有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福建天宝陂,因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而得名,是福建历史上最早建成的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和蓄淡拒咸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咸水利工程;安徽省寿县芍陂(又称安丰塘),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型陂塘蓄水灌溉工程,历经2600多年演变,至今仍灌溉67万亩农田;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的广东佛山桑园围,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历经900余年的发展,发挥了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是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逐水而居、治水而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座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了水利灌溉的发展演变过程,见证和记录着当地的沧桑巨变,这些厚重的“流动的历史”,了不起!读不够!

了不起!这些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四川彭州湔江堰。新华社发

  闪光的智慧至今璀璨

  自动化只存在于现代人的生活?

  其实不然。早在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就向世人展示了何为自动化。没有修大坝、没有装闸门、顺应地势和水势,让岷江水自行调节分流的都江堰,建堰220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也让人们看到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人高度和谐统一的水利工程的模样。

  记者翻看评选标准发现,只有厚重的历史,并不能轻松敲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大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的意义之一,不仅是要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的历史演变脉络及其价值,还要让世人了解支撑工程长期运用的关键特性,总结学习其可持续灌溉的智慧。

  可持续,意味着不会枯竭的旺盛生命力。目前,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仍在使用和发挥作用。这些工程的生命力源自何处?

  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云鹏看来,灌溉工程往往体现出突出的因地制宜特征以及良好的环境生态效应。

  “以这次入选的彭州湔江堰为例,它是非常典型的河流出山口冲积扇地貌的灌溉工程,是古蜀名人文翁的代表作,和都江堰是蜀地治水的两个典型代表。都江堰渠首是典型的无坝引水、鱼嘴分水,湔江堰是有坝引水、平梁分水,两个灌区渠系都是沿冲积扇呈放射性分布。湔江堰灌区还充分利用当地山前冲积平原潜层地下水丰富的条件,在历史上开挖了许多类似于新疆坎儿井的‘泉堰’工程作为地表水灌溉的补充水源。”李云鹏告诉记者,我国传统灌溉工程注重在不同的条件下创造最为适合的工程形式,利用有限的传统材料和工程技术实现灌溉效益的可持续发挥,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治水哲学理念和科技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例证。

  很多优秀的灌溉工程不对自然进行粗暴地改造,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进行适度优化,体现出水土统筹、和谐共生的理念。李云鹏举例说,比如浙江的太湖溇港就是通过系统的排水网络优化沿湖滩涂,发展圩田农业,兼有航运之利,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繁盛;江苏兴化垛田灌排系统,在开挖疏通“锅底洼”地区行洪排涝通道的同时,培高一块块“垛田”作为农业用地,将低洼沼泽湿地改造为鱼米之乡;哈尼梯田将不适宜粮食耕种的坡地改造为层层的梯田,充分利用地形和环境生态涵养水资源的良好条件,用最小的工程量构建起简易有效的农田灌溉排水系统,一体解决农业水、土问题。

  闪光的治水智慧还不止于此。从更长的历史维度看,许多工程能沿用千年,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哈尼梯田,卢志祥还有个身份——赶沟人。“水是梯田的命根子,把水引好,才能有好收成。”每天,卢志祥都要带着工具沿渠巡查,清淤堵、补渗漏。正是世世代代无数像他这样的守护者,让这套系统至今仍充满生机。

  1200多岁的天宝陂,从宋代开始就设专管机构,建立的“岁勤修、预防患”制度坚持至今;桑园围实施地方政府督导下的自治管理……“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普遍有岁修制度,在农业用水需求不高时,对灌排渠系、闸坝湖塘等进行系统清淤和维修,保障农业用水期工程能正常运行,此外还有基层民间组织以及百姓自觉参与实施渠系日常维护和用水管理。古代务实有效、有力有序的管理体系,是很多灌溉工程延续运用的重要保障。”李云鹏说。

了不起!这些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江苏赤山湖全景。王维摄/光明图片

  科学利用是最好保护

  一渠清水越古今。绵延千年的不只是水脉,更是文脉。

  浙江丽水,源起于南朝萧梁年间的民俗盛事通济堰庙会,旨在纪念缅怀奉命主持修建通济堰的詹、南二司马及历代修缮通济堰的先贤。在祭拜先贤、贯彻堰规、欢庆丰收等仪式上,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历经岁月流转,至今仍焕发勃勃生机。

  陕西汉阴,由凤江梯田、东河梯田、堰坪梯田3大片区组成的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分布有自清乾隆年间以来修建的古梯田1.2万多亩,以及多处古建筑民居群落、古寨堡、古堰渠、古庙宇、古塘坝,一个个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把见证的历史娓娓道来。

  今天,随着一些灌溉工程申遗成功,绵延不绝的水脉文脉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触摸。许多之前“藏在深闺人未知”的灌溉工程进入公众视野,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它们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系统开展工程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些灌溉工程的起点。“这些工程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对它们来说,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李云鹏表示,这些年,很多灌溉工程从之前的“寂寂无名”到引起广泛关注,走出深山、走向世界,在此前突出水利工程角色的基础上,大大强化了其作为文化遗产的身份和属性,促进了工程的多元化综合保护管理和历史文化价值利用。

  实践中,各地制定相关法规,对一些工程如宁夏引黄古灌区、浙江湖州太湖溇港、四川夹江东风堰等强化保护。此外,湖州将太湖溇港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文旅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拓宽了水生态水文化产品价值转化通道,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在元阳阿者科,00后高花常带游客在梯田里体验抓鱼,在火塘边聆听哈尼古歌,在社交平台记录和分享云海梯田的四季更迭。“每当我向游客讲解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水利系统的智慧时,就觉得特别骄傲。”高花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古老的灌溉工程在新时代闪耀的璀璨光芒。

  “保护好是基础,要进一步突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保护能力和水平。合理的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要珍视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让更多人认识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性和意义价值,要在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度地开发,多途径、多手段发挥好工程效益,弘扬好优秀治水文化和治水智慧,让这些活着的遗产永续传承。”李云鹏说。

【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14年入选: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2015年入选: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安徽寿县芍陂、浙江宁波它山堰。

2016年入选: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

2017年入选: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2018年入选: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浙江姜席堰、湖北襄阳长渠。

2019年入选:内蒙古河套灌区、江西抚州千金陂。

2020年入选:福建福清天宝陂、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广东佛山桑园围。

2021年入选: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潦河灌区、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

2022年入选:四川通济堰、江苏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浙江松阳松古灌区、江西崇义县上堡梯田。

2023年入选: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

2024年入选: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

2025年入选: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

(陈晨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8日 15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