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AI与体育深度交融的未来图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AI与体育深度交融的未来图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8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科学随笔·我见AI】

  作者:蒋依依 李海龙,分别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

  小徐是一名骑行爱好者,他热衷于在学习科研之余骑上单车,或在骑行道上感受冲刺激情,或在胡同街巷里体味闲适时光。可如今,他不必再飞驰十几公里,去寻找迥异的骑行体验,因为学校里和周边社区中的智慧化健身角,就可以承托他的需求。AI骑行设备呈现的多样化街景,解决了他“运动怡情”的需要,而趣味路线互动任务和运动智能检测设备,则让他对“科学健身”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现在,AI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助力群众体育。从AI助力冬奥赛事,到AI赋能冬奥遗产,AI与体育的深度交融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喜。

  你看,曾经服务专业运动员的AI教练,被“人才引进”到了社区智慧健身角和校园运动课堂,AI教练简洁化的操作、个性化的指导和拟人化的形象,让专业科学的健身指导触手可及;冬奥会期间趋于成熟的AI裁判,“下沉指导”了“中网”“苏超”等体育赛事,AI裁判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公正性,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并参与其中的体育比赛,得到了精准判罚;亮相于冬奥会新闻的AI主播走出冬奥演播室,广泛进驻到新闻播报、民生节目乃至短视频平台,在日常新闻播报中惠及听障群体,帮助他们消除信息壁垒、享受文化娱乐生活;穿梭于国家速滑馆的AI向导,迭代升级为新一代体育场馆智能体,如国家体育馆综合智能体,集咨询问答、智能导航等传统功能于一体,更上新了场馆预约、知识科普、文化讲解等新本领,让运动爱好者、体育文化传承者和赛事场馆旅游者的体验都更丰富、更全面、更新颖。

  除了百姓的“身边事”,AI赋能冬奥遗产还能助益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笔者团队在进行“以北京冬奥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助推京津冀深度协同发展”的课题研究时发现,AI算法让京津冀地区的交通网络跑得更顺了、AI监测让首都周边生态圈的生态屏障更智能了、AI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让张北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中关村等创新平台的联系与合作更紧密了……快旅慢游的交通系统、生态保护的智能屏障、产业融合的协同互嵌,AI在多个领域增力又添彩。

  AI为什么能持续赋能冬奥遗产并实现生活化转向呢?这本质上源于技术特性、需求导向与制度保障的协同作用。

  技术特性筑基石,AI技术具备很强的场景迁移和迭代升级能力,北京冬奥会期间应用的AI算法,都经过了高强度赛事的锤炼,身经百战形成了较稳定的技术框架,因此在赛后遗产利用阶段,只要根据所需的场景稍作调整,就可以迅速发挥作用,大幅降低了AI在体育运动中的技术转化周期及成本,比如AI教练的学员从专业运动员变成普通老百姓,设定的考核标准不再那么苛刻,普通老百姓就也能成为冬奥AI教练的好学生。

  需求导向搭平台,后冬奥时代人们的生活化运动需求不断升级,为AI赋能奥运遗产搭台:上班族希望用碎片化时间科学健身,却面临教练资源昂贵且稀缺的难题;社区想办一场小型球赛,却缺少专业裁判和赛事运营人员的加持;老年人希望获得适老化的运动指导,小朋友则更爱趣味化和新颖化的运动技能……这些实实在在的需要,与冬奥遗产AI技术的功能属性高度契合,有效推动了AI从赛事专用转向生活通用。

  政策制度领方向,《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意见,为AI赋能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指明了方向,从“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全民健身一起向未来”的顶层设计,到地方政府对社区智慧体育设施的建设补贴,再到各部门对“AI+体育”融合项目的资金扶持,都为AI赋能奥运遗产应用保驾护航。

  未来,AI赋能冬奥遗产将突破现有场景,通过深度赋能,迈向更具想象力、更富创造性和更有时代感的“未来式”。

  请展开你的想象力:在智慧体育体验领域,AI或许能够在每个人的生活场景中,描画出冬奥会赛事场馆的多维数据,社区健身角可以引入AI虚拟滑雪系统,人们佩戴国产轻量化的VR设备,就能模拟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上腾跃的激情,南方地区的居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北方冰雪天地的运动魅力;在科学运动训练领域,AI或许能够参考冬奥会精英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和身体数据,为广大青少年打造个性化体育启蒙计划,让精英运动员的成功模式引领青少年后备力量的成长与崛起;在冬奥文化传播领域,AI或许能够让冬奥文化遗产“活”起来,拟态为冬奥冠军形象的AI主播,就是充当虚拟讲解员的良好载体,人们在首钢园、冰丝带等冬奥遗产地,通过现实互动,就可以了解奥运场馆的建设故事与赛事幕后的更多细节;在全民健身保障领域,AI或许能够让更多人接触到运动生理监测等技术,人们利用轻量化可穿戴设备结合AI算法,实时监测个人心率、血氧、肌肉耐力等数据,得到如同奥运队医一般专业的科学建议,并联动社区健康中心,为人们量身定制运动处方,让冬奥级健康保障惠及普通群众。

  除此之外,AI智能跟拍与剪辑技术,能为地方性群众体育赛事带来冬奥级别的传播效果,AI导览技术能让首钢园和云顶滑雪场等冬奥遗产地再现冬奥场景,AI数据分析技术能帮助体育商业综合体精准分析消费者的不同需求,AI能耗监测技术能优化冬奥场馆的日常营运消耗,AI人流调动技术能保障大型体育场馆和体育旅游景区的安全有序运营……AI赋能冬奥遗产的“未来式”,将跨界至赛事转播、智慧旅游、消费提振、环境保护、应急保障、区域协同等更多领域,释放出更大价值。

  从AI助力冬奥赛事的“高光时刻”,到技术普及生活的“日常图景”,再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长效引擎”,AI与冬奥遗产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延续冬奥热度,为普通人的美好生活注入更多冬奥温度与科技元素,更能够为人工智能普及和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8日 16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