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慧眼读“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慧眼读“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8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丁雨是讲故事的能手。先有《看展去》,继有《拾光纪》,后者是与前者风格一致的续篇,都是紧紧依傍考古学的知识,举重若轻,从容讲述展览中“物”与“人”的故事。

  《拾光纪》的副书名是“考古打开的时间胶囊”。考古打开的时间胶囊需要取得考古真经而又会讲故事的人向大众普及不易明了的知识点。向沉默的玉琮王叩问身世,于是从造型和纹饰里听到良渚王在远古发出的声音,我们便看见了诸多玉器中明里暗里显示着社会的权力结构。良渚王的墓葬中,琮、璧、钺一应俱全,正表明他的大权在握。宏伟的城池,壮丽的宫殿,发达的人工水系,当然不是靠良渚王一个人或一族人就能创制出来,而靠的是良渚人的团结一致和人群背后的组织力。遗迹遗存展露出良渚社会的层次,暗示着社会中严密的制度。良渚的璧与琮后来都成为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核心,神人兽面纹中的兽面部分,正是青铜器饕餮纹的重要来源之一。“三代玉器与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不断被后人复盘仿效,良渚的这一缕玉魂,也随之绵延不绝”——原来满目琳琅的展品有着叙事逻辑,这里记述了不见于历史书写却充满独特魅力的一束文明之光。

慧眼读“物”

《拾光纪》 丁 雨 著  北京出版社

  古蜀文明虽曾在史书上留下一点痕迹,但究竟形象模糊。面对出自三星堆的巨型青铜面像,时空的悬隔,实在令人难明所以。丁雨信手拈来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顿时架起古今交通的桥梁。巨眼之外,“三星堆人用青铜制成了巨大的青铜轮形器以象征太阳,制成了世所罕见的青铜树象征太阳的来路‘扶桑’和归处‘若木’。表现对太阳光明的感知,唯有用众多睁大的眼睛。而在虔诚的仰望中,这辉煌的光明似又能与眼睛交融,让眼睛本身也成为光明的象征”。循着这样的线索,我们看到了太阳,看到了神鸟,看到了构成三星堆人信仰表象背后权力分配的奥秘。再由此走向金沙遗址,“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展”中的故事有了起承转合,乃至在戛然而止中依然余响不绝。

  “‘女娲造人’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上古神话。神话内容,虽然往往以想象为主,但想象总归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女娲是否也有自己的现实原型呢?‘玉出红山’,或许提示了这种想象的一种来源。”画龙点睛的几句开场白,揭示了展览的亮点,以此贯穿始终,而融入考古发掘的过程以及对遗迹与出土器物的解读,继而引出女娲与黄帝的“出身”,借助现代考古的智慧,一向在信史之外的远古神话,竟也能够现出所以产生的历史痕迹而参与文明史的叙事。

慧眼读“物”

甘肃礼县大堡山遗址出土的铜虎 选自《拾光纪》

  一双读“物”的慧眼在16个展览中指点江山,抉微扼要,俊快晓畅的文字读来自然是轻松的,间或点染的几分俏皮却绝无“戏说”的成分,而是句句不离考古的本色,更汇聚了当代学者研究心得的诸多精要。

  近年常常被人问起应该如何去看展,我会说:丁雨的《看展去》和《拾光纪》是极好的入门书,字里行间去看展,一定不会宝山空回。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8日 12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