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杨维东(华北电力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副教授)
近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时表示,建设高校资金来源仍以财政拨款为主,撬动社会力量投入的能力还需提升。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联组会议上,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要优化实施捐赠配比政策,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的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鼓励高校积极争取各类资源投入“双一流”建设。
近年来,“双一流”建设高校越发重视外部资源拓展工作,资金来源渠道日益多元,中央引导、地方支持、高校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初步建立,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不过,与海外世界一流大学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的特征相比,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多元投入机制仍有待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仍不畅通。
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性投入机制变革背景下,传统的财政资金强供给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设高校需要,通过与企业、社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高质量互动导入关键资源与发展资金,是事关建设进程成效的重要议题之一。所谓的社会力量,是指热心教育事业发展,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学校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校友等个人。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资金供给上,在协同研发、人才联合培养、公益共创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建设高校率先树立“大资源观”,通过构建共建共享合作发展生态,更为积极地撬动社会力量支持“双一流”建设,将为“双一流”建设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
撬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双一流”建设,需要构建与社会力量的常态化协作关系。高校“双一流”建设涉及领域众多,社会力量自身也有着差异化的发展诉求,创造条件加深双方相互了解,增进信任关系至关重要。构建面向未来的协作关系,应通过建立完善常态化对话交流机制,谋求彼此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畅通合作路径,触达、激活更多的潜在外部资源。比如高校可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交流与互动,探讨更多的合作与共创机会。事实上,与社会力量互动的过程,本身也是检验办学成果,展现“双一流”建设成效的契机。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场景是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建设的着力点之一。近年来,部分企业和高校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比如一些企业通过设立科学基金会、科研资助项目、科技奖励等方式投入资源,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也让基础研究与产业前沿结合更加紧密。如何在基础研究领域用好财政资金与社会力量两种战略资源,实现投入的价值增益与资源倍增,值得关注和思考。
无论是科研类校企合作,还是依托高校基金会开展的公益捐赠,实实在在的可落地项目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基础,也是高校获得资源支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不同层次的资助项目进行有效支撑,其中既包括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项目,又包括广大高校师生可感可知的、富有人文情怀的公益项目。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利用捐赠资金打造的“好照头·免费快照站”项目,通过提供免费的证件照拍摄服务,助力学子求学就业,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撬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双一流”建设,需要发挥好高校基金会的战略作用。目前,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当中有130余所高校成立了基金会。作为高校多元化筹资的关键平台,高校基金会处在内外衔接、供给与需求交汇的枢纽位置,在引入社会力量过程中具有诸多优势。从最近几年的筹资实践来看,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基金会逐步嵌入学校战略发展进程,在补充学校发展资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结合学校强师工程战略,积极引导包括央企在内的社会力量支持培养优秀师范生,引导师范生流向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未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利用好基金会这一平台,结合捐赠配比政策优化举措,充分挖掘其战略价值,以更专业、更高效的姿态撬动外部资源支持高校发展。
撬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双一流”建设,对高校而言并不仅仅意味着办学资源的充沛、财务状况的优化,更多的是一种办学理念的转变,是与社会互动模式的迭代。正因如此,健全多元协同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双一流”建设须久久为功,政府、社会、学校须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凝聚发展共识,助推“双一流”建设高校资金多元化韧性增长。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