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春走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
“出锅咯!”正月初十,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高湾镇后刁村邢承乐家,一屉热腾腾的馒头被端上了桌。他麻利地掰开一个递到记者面前:“你尝尝,旱碱麦做的,有嚼劲不?这麦子是盐碱地上产的。”盐碱地也能种麦子?记者带着好奇,赶往高湾镇万亩高产片区探个究竟。
冬日的麦田里,青绿的麦苗上覆着残雪,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正巧,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姜国义在田间巡检。只见他扒开雪,拨出麦苗,轻捻叶片,仔细查看:“还不错,基本没有受到冻害影响。”
“咱县紧邻着渤海,盐碱地多。老话说‘涝了收蛤蟆,旱了出蚂蚱’,现如今能种出好麦子,成了粮仓。”姜国义说。
盐碱地变粮仓,有两个“秘籍”:一是选育良种,二是土地改良。
姜国义拿出一个泛黄的本子,上面密密匝匝地写着返青率、成穗率等数据。“赶上出穗时节,小麦生长速度快,每天就要蹲麦田,多记录几次才行。”
经过多次摸索实验,当地与相关研究团队一起,筛选出了“捷麦19”“捷麦20”“沧麦6002”等旱碱麦品种。其中,“捷麦19”是沧州东部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旱碱麦品种。
有了好种,还得有好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郭凯团队就进行了一场“沧海变良田”的探索。“赵毛陶镇旱碱麦千亩示范片区,实际面积是2800亩。由于盐碱原因,10年前可种植面积为1400亩。经过不断改良,如今可种植面积达2300亩。你说,地还是那片地,怎么就不一样了呢?”言谈间,郭凯满是自豪。
近年来,县里依托旱碱麦这一土特产,调动起农户的积极性,引入多家企业、成立了合作社,打造出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一袋面粉、一包花馍,有了品牌包装后,成了各大商超里的“走俏品”。借助电商、直播等方式,又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
邢承乐拿出自家小账本:家里有10亩旱碱麦,入股合作社后有提成和分红,加上面食产品销售等,算下来每年收入约10万元。“盐碱地,其实也是一块‘金疙瘩’呢!”麦香弥漫的农家屋舍里,传出爽朗的笑声。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