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0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张向达(东北财经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突破农业高质量发展瓶颈的关键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良田是粮之本,沃土是农之基。土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根基。我国作为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保护耕地是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因此,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土地生产能力不受损,将现有农田变成良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千方百计实现耕地稳定永续利用。

  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城乡产业链接、农民增收的纽带,能为推进现代化大农业提供资源保障。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精细化管理与高效利用。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为抓手,注重退化土地生态修复与土壤改良,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大效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打破在分散细碎的耕地上不方便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桎梏,促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负外部性问题。

  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推进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提高的条件在于种质。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除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建立健全现代种业体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提高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测试、良种繁育能力,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以科技创新驱动种业振兴,努力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在基础研究领域,强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在应用领域,强化种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科技赋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产涉及耕地、种子、农机、农艺、耕作技术、农药化肥、水利设施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要实现关键性突破都高度依赖科技创新。通过广泛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精准监测,实现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能够让农业生产更加集约、绿色、智能,进而提升农业综合产能、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丰产丰收。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必须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生物+”现代农业、“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等,挖掘农业发展新动能,开辟农业发展新赛道。大力推进农业工程发展,特别是在数字农业领域,推广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等现代农业技术,完善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管控,提升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无人机等科技装备的普及,助力农业生产智能化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上,而且要求生产组织模式创新。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联合经营、农业企业化运营等模式,实现农业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发展。

  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大农业不仅要在生产端,更要贯穿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消费的全产业链过程,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功能和纵深提升价值链层次,形成链条完整、功能复合、价值增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从区域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农业资源、气候条件、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经营习惯等相关因素,因地制宜探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将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发展,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推动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提升农业附加值。二是拓展农业功能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物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破农业产业边界,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三是提升价值链,实现农业全链增值。依托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与产业协调,通过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提升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农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0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