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谢云开
在人工智能技术勃兴的背景下,文学研究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如何推动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日前,“多元互鉴与文学谱系:中外文学研究高层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与会专家聚焦文学学科发展,就学术期刊的媒介作用、数智时代的文学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谱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文学爱好者在书店选购图书。光明图片
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媒介作用
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发布的渠道,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过去,巴金、钱锺书、季羡林等文学界前辈,都特别重视学术期刊的作用。
当下,媒介和平台对文学研究的影响更加凸显。《外国文学》主编金莉认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学术期刊应秉承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开放的创新精神,主动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对话搭建桥梁。
在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看来,文学研究是学人与学术共生、学刊与学科相长的过程,各类学术期刊应聚焦学术前沿,提倡扎实学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李维屏表示,当今文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文学类学术期刊选题的范围也应随之扩大,比如在告别纯粹的文本内部的研究和纯粹的形式审美、追求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上应给予更多呈现。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也表示,文学研究者应努力在“跨、通、融”三个层面取得更大成就,而学术期刊应进一步为学界提供跨学科的学术平台,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
文学应主动拥抱数智时代
近年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对传统文学领域中的生产主体、生产方式及成果呈现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文学在数智时代应如何作为,是文学创作界与文学研究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多种行业,文学领域亦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背景下,更新文学的知识体系已刻不容缓,而跨学科的观念应该从方法论上升为本体论。譬如,文学研究主体应包含人类和人工智能,研究对象应扩大到文本背后的知识结构,研究背景也不宜过度区分历史、当下和未来。
数字科技催生了新的媒介,并更新了传统文学的媒介体系。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及全球人文研究院院长何成洲以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展示了数字媒体的新特征。他从作品中的跨媒介性、作品外的跨媒介性、作为本体认识论的游戏创作三个角度,探讨了数字游戏与文学的未来发展。在他看来,从戏剧曲艺到影像媒介,再到以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不断变化的媒介形式,重塑了文学的生产、阅读和传播方式。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文学应该主动拥抱新的媒介形式,以适应人们新的审美需求。
目前,微短剧吸引了大量受众,网络文学也有不少读者,相较之下,传统文学的影响力则逊色很多。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朱国华认为,这种反差既反映了文艺的娱乐功能越来越突出,也说明媒介形式的改变会对文学的呈现方式和传播力产生直接影响。
不过,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认为,虽然变化很多,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古今中外的文学都在不断回答“何以为人”的问题。数智时代的文学,更要以艺术的方式思考人的生存处境,叙述人生的各种况味,表达生命的各种体验,展现人性的丰富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学独特的人文价值在数智时代依然不变。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谱系
新媒介为文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世界文学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当下的文学研究,应进一步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增强中国文学的主体性。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宁表示,“世界文学”概念虽然最早由德国的歌德提出,但实际仅局限于欧洲文学,并未真正在世界上展开。美国汉学家杜威·佛克马也曾批判过世界文学版图分布不公的问题。中国文学的体量与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呈现并不相符,应从中国立场、中国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世界文学”观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刘建军说,文学研究的核心不仅在于对具体作品的研究,更在于探讨不同文明之间思维和观念的差异。文学研究者应关注广泛的文化现象及其历史语境,挖掘隐藏其中的文化元素。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苏晖认为,中国当下的文学研究正处在从推崇西方理论到推行中国特色文学谱系的路径转变中。她强调文明互鉴的重要性,鼓励文学研究者采用比较文学方法体现中外文学的联系,同时也认为,中国学者的研究应更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彰显中国视角。
文明互鉴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学平等交流,为文学研究注入活力。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主张“比较就是理由”。他认为,在世界文学研究中,应转变如英国牛津大学麦克斯·缪勒开创的以追寻印欧文化共同体为目的的传统求同思路,而寻找各国文学特有的灵魂,建构中国自主的文学知识体系。
四川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原会长曹顺庆,从文明互鉴角度反驳了德国学者威廉·洪堡关于“希腊语言优越性在于其不受外来影响”的观点,认为文学研究应进一步跳出“西方中心论”叙事。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说,面对一些舶来的文学理论,中国学者应走出“仰视”思维,走进“平视”视角,反思甚至批判此前由西方学界主导的研究框架,主动参与世界文学新版图的绘制,展现中国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谱系。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2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