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张鑫、余开亮(分别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翻阅画家齐白石的自传、日记和手稿,可以发现,他的后半生在北京度过。作为一个资深“北漂”,齐白石自1919年定居北京,以卖画为生。他在北京结识了诸多文艺界人士,完成了自己的“衰年变法”,开创了风格鲜明的“红花墨叶”画法。他曾刻有一方印章为“故乡无此好天恩”,可见他对北京有深厚的感情。
《齐白石在北京》 北京画院 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北京画院主编的《齐白石在北京》一书,近日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出发,以图志的方式串联起齐白石在北京的艺术生涯。同时,还将专家学者研究齐白石的文章和齐白石留存的药方、菜单、戏单等资料整合进书中,艺术性、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备。
该书依照年序,将齐白石在北京的生涯分为“寓于北京的交游与变法”“安于北京的创作与教学”“享于北京的成就与盛名”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法源寺、观音寺、石镫庵等场所写起,展现齐白石的寓居生活,又以缀玉轩、中山公园、天乐园、东安市场等地为“锚”,讲述齐白石的交游情况。第二部分,以跨车胡同、荣宝斋、北平艺专、张园、陶然亭等地点,串联起齐白石起居、卖画、教授画艺、为自己寻觅墓园等生活日常。第三部分,通过雨儿胡同,介绍齐白石和老舍的交往。该书还援引《京城内外首善全图》,在地图上标注齐白石活动的场所,并附上这些场所的历史照片,让读者对它们的地址与情状一目了然。
为保证权威性,该书引用了大量来自北京画院、首都博物馆、荣宝斋、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的资料,涵盖了齐白石的画作、自传、日记、手稿等内容,还收入展示齐白石创作、会友、与家人在一起的老照片,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以日记为例,书中收入了齐白石写于1919年的“己未日记”:“己未七月初八日游城南艺园,远观晚景,其门楼黄瓦红壁,乃前清故物也。二浓墨画之烟乃电灯厂炭烟,如浓云斜腾而出,烟外横染乃晚霞也。”文中所写的浓烟升腾,为京城华商电灯公司旗下电厂进行生产的场景,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老北京的城市风貌。
在介绍齐白石的交游情况时,该书不仅收录齐白石本人的作品,还援引了许多齐白石好友的作品,如瑞光、姚华、陈师曾、吴昌硕、梅兰芳、张大千、林风眠、徐悲鸿、傅抱石等人的作品,让人可一睹大师丹青的神采。
书中丰富的作品和资料,不仅展示了齐白石的绘画艺术,还从多个侧面道明了他的处世原则。如一则告示,上书“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据了解,这则告示写于“七七事变”之后,是为了避免日伪的骚扰求画。还有画作《蒲蟹》中的落款:“十载苦离家,家书可叹嗟。小池泥里草,有否旧时花。”细致地写下了他对家乡的思念。进入新社会后,齐白石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如《铁锤道义图》,以简练的笔触展现劳动者的形象。
书中配有大量的作品赏析文字,不仅讲述作品的诞生背景,更力求廓清齐白石的艺术创作脉络。如对《芋虾图》的介绍,不仅讲述齐白石画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还概括其一生画虾所经历的变化,对读者颇有启发。
全书最后的几篇理论文章,为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齐白石的艺术提供了参考。如吴洪亮的《齐白石1919》,从1919年这个关键节点出发探讨齐白石“衰年变法”初期作品的特点;张涛的《“五四”新人与艺专教授》,将齐白石放置于五四运动时期北京的文化环境中予以考量;吕晓的《最后的辉煌》,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白石花鸟画创作的题材、寓意、绘画风格,展示其在生命最后阶段对新中国的讴歌和礼赞。
综而观之,《齐白石在北京》一书,不仅展现了一位丹青大家的书画成就,亦塑造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艺术家形象。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3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