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细碎的雪花簌簌飘落着。
清晨的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第二中学,清冷,静谧。这是个海拔4400多米的小县城。
“起床喽,上早自习啦!”岳刚裹紧棉衣,和往常一样,沿着楼道挨个敲响学生宿舍的门。
身为学校党总支书记兼语文老师,岳刚已在这里度过了近23年光阴。
说起2002年奔赴高原的情形,这位燕赵汉子记忆犹新:“那时,西藏日喀则教育局去我的母校河北保定学院招聘教师。宣讲会一开,好多学生‘哗啦啦’涌上来!有的院系只分到一个指标,筛到最后都是‘好苗子’,只好让他们抛硬币定去留……”岳刚成为“幸运儿”之一,和另两位男生一起,来到了南木林县。
为什么会抢着来西藏?岳刚告诉记者,是因为先行者的感召,因为一种“以去西部扎根为荣”的校园风尚。
2000年,河北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任教。此后,他们的故事和呼唤不断传回校园:“过一种被需要的人生”“平凡,但不能平庸”“来吧!为边疆栽上万朵鲜花”……
岳刚正是怀着同样的热望而来。
进藏的那一刻,高原反应便缠上了他,头疼、呕吐、睡不着觉……生活条件与老家更是没法比:一排铁皮盖顶的土坯房,吃水要用扁担挑,夜里只能点蜡烛。而这,已是县里竭尽全力为他们准备的最高礼遇。
苦吗?岳刚爽朗一笑:“怕苦,就不会来!”
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从早到晚在校园里忙,“脑子里除了学生还是学生”。
孩子们很快喜欢上了这个脾气温和、讲课有趣的“大哥哥老师”,整日围着他,找他请教问题、和他一起踢球、缠着他讲“城里的故事”,也向他诉说心事。
“老师,我想继续上学!您能帮帮我吗?”一天放学后,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办公室门外传来。岳刚一看,是初二学生格桑央吉。这个清瘦的女孩成绩不好,家里一直想让她退学。
岳刚郑重地点了点头。
一次次家访,一次次补课……一年后,小姑娘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
“谢谢老师,是您让我重新相信自己!”临别之际,格桑央吉跑了几十里山路来看岳刚,带来了全家人的谢意。
学生国杰罗布,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原本开朗爱笑的他,有段时间突然变得沉默,还时常缺课。
岳刚找他谈心,这才知道,他的父亲突发脑出血去世,一家5口的生计全靠母亲承担,懂事的小伙子产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
“你只管安心读书,其他的,老师帮你想办法……”岳刚留住了他,资助他吃穿、帮他补贴家用、为他补习功课,还给他申请了救助金,联系到爱心资助。
笑容重新出现在国杰罗布脸上。他发奋学习,考取复旦大学医学专业,又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大学生士兵。
“岳老师,是您为我推开了世界的门……”他常常给岳刚写信,分享成长中的点滴喜悦。
一年夏天,南木林突发地震。教学楼剧烈晃动,正在上课的岳刚赶紧组织学生撤离。匆忙中,几位男生跑过来拉住他的胳膊喊道:“老师,一起跑啊!”
“这生死关头的一幕,我一辈子忘不了!”岳刚的眼眶湿润了。
一年又一年,每年都有更多的师弟师妹踏着岳刚们的足印而来,近百名毕业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长成了一片灿烂的风景。
2014年,他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心声,惊喜地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谆谆嘱托给了青年们无尽的振奋与动力……
23年寒来暑往,当年亲手种下的小树已长成一片林子。岳刚教出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许多人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医生、民警、基层干部……
岳刚说:“我愿做个燃灯人,照亮孩子们人生的路……”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