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烟火井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烟火井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4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萍(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春节刚过,伴着浓浓的年味。春天来了,一年一度盛大的传统社火即将璀璨绽放。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太行八陉”之一的千年古县河北井陉,此时正依偎在母亲河绵蔓河的臂弯里,沉醉在甜美的梦乡中。

  风,吹过绵蔓河,像母亲的手拂过孩子的肌肤,温柔而惬意。那粼粼的水波上荡漾着一盏盏河灯,在月辉云影里,载着村里人对年的祈愿,伴着隆隆的鞭炮声顺流而下。恍惚间,我登上了一盏河灯,几番游弋摇曳,倏忽转到了某个异度空间,在那里可以自由穿行,追溯历史,感知当下,照见未来。

  成人礼·打铁花

  子夜,星星眨着眼,打着哈欠,月亮却精精神神地醒着,俯视苍茫人世间。

  大梁江村里,每位年满12岁的少年都会被长辈唤醒,脖子里套上被锁头锁住的五星形花环,去拜祭祖先和神明,完成大梁江独有而神圣的成人礼。礼毕,少年便被解开封锁了十二年的锁头和花环,头也不回地往家里跑,全程不准言语,一进家门,家里人便递上一碗煮鸡蛋,吃了这象征着成人的鸡蛋,过了这一天,就意味着,这位大梁江的少年成人了!接下来要担负起家族和社会责任。

  据说,成人礼传承了几百年,但谁也说不清楚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的。就这样,成人礼在大梁江一代代传续着,冥冥中护佑着千千万万的大梁江子孙顺利成人,从故乡出发,奔向远方,完成一个个人生和事业的圆满。

  一脸懵懂的少年还未弄明白开锁仪式的真正含义,梦里却笑醒了。他梦到,他第一次向自己倾心的女孩送了一把金钥匙,扭头就跑了,山谷里洒下两个人银铃般的笑声。巍峨庄严的太行山也会心地点着头笑了,绽开了漫山遍野的山桃花。

  大梁江的孩子们都是这样长大成人的。他们每天上学要经过村头那座带阁楼的大门楼子,门上的贪吃神兽因贪婪葬身茫茫大海的故事,传递着“勿贪腐、保清廉”的警示,这种人文精神早已渗透到大梁江人的骨子里了。村里的孩子开了锁,成人了,就要担负起社会责任,遵守乡约村规,做到自我约束。这一夜,大梁江又有十来个孩子长大了,他们还做着色彩斑斓的青春梦,生活便从这小山村开始延伸向远方。

  而此时,不远处核桃园的夜空,早已被打铁花的师傅们装扮得烟花满天。站在田野里,仰视那如梯田一般依山就势、接天连地的核桃林,它被不断绽放着的铁花装点,璀璨得夺人的眼。月亮羞赧地躲进了云层,把天空的舞台和大幕让给铁花尽情绽放,那是农人积攒了一年的希望和美好祝愿,当真担得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盛世繁华!

  打铁花的师傅们一人拎着木头打板,一人舀出一勺滚烫的铁水,一顺手便抛向空中,那铁水在寒冷的气温下瞬间凝结成一个个火球,老艺人用木板使出全身的力气击打开火球,铁水瞬间炸开,遇到密密麻麻的核桃树枝,再次炸开……俨然是核桃树枝头的灿烂花朵,这些铁花再次下落、遇到下一个山坡上的枝丫,就会再次碰撞开花,层层叠叠,铁花似是从天际吹落人间,形成了一幅接天连地的“梯田树花图”。

  其实,打树花,我是在张家口蔚县见过的,它的身影出现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惊艳了世界。蔚县打树花是将熔化的铁水直接打在城墙上,瞬间绽放成烟花,树花与巍峨的古城墙交相辉映,气势恢宏,堪称“城镇街巷里的烟火”。而井陉核桃园的打铁花,则展现原生态的山野之美,以巍峨太行山为舞台,以浩瀚夜空为幕布,层层叠叠的核桃树林成为奇妙的自然道具,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太行树花图”。

  曾见过那么多的民间花会,而这盛开在太行深处井陉上元节夜空里的核桃园树花,是开得最灿烂、最浓烈、最原始质朴的乡野之花。

  转黄河·拉花

  核桃园千树万树璀璨绽放的铁花,与灯影里的九曲黄河阵交相辉映,描画出井陉人家几百年、上千年构建起来的“天上人间”的美景。

  九曲黄河阵,也叫九曲黄河灯阵,又称“转黄河”。整个方阵由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三百六十五根木桩排成一个正方形,木桩之间用秫秸绑缚立杆,连为通道,形成九曲连环城,木桩顶端插一面小旗,摆放一盏彩灯碗。你抬腿走进去,就仿佛走进了中国式的迷宫里,点点灯光下,千曲百折,峰回路转,犹如一条条人生之路,个中百味,细细品;一步一个脚印,急不得。

  人们边走阵边祈福,希望能走掉生活中的苦难与不如意,只留下美好和幸福。九曲黄河阵全部走下来得有好几千步,类似于在迷宫阵里健步走。

  探究历史,“九曲黄河阵”一词最早见于《河图》对黄河的记述:“黄河出昆仑山……河水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唐代诗人卢纶《送郭判官赴振武》一诗中也有“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等名句。所以,“九曲黄河阵”的最初发源地应该是北方。

  至今,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许多地方仍流传着元宵节举行“九曲黄河灯阵”的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九曲黄河阵”中的一个“阵”字,说明它的起源与军事不无关系。井陉一带的民间传说,称九曲黄河阵与历史上著名的“井陉之战”有关。相传,韩信在那场古战役中,采用的就是方形阵,配上三面环水的地形,既阻止了士兵的溃逃,又防御了敌军的包抄,他用三万老弱残兵,成功击溃了敌方二十万大军,显示出古老军阵的巨大威力。如今,鼓角声声的古战场早已黯淡远去,只留下盏盏灯光,穿越千年仍然温暖地照耀着井陉儿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幸福生活。

  井陉当地的老百姓坚信,上元节行走在“九曲黄河阵”里不只有意念的力量,还一定有上苍和祖辈的福佑。走过“九曲黄河阵”的人,也一定会在新的一年,好运连连,平安康健。

  井陉上元节,那撩人心弦的民间花会美丽而热烈,浩瀚繁多,最让井陉人自豪的恐怕当属井陉“拉花”了。

  原生态的舞姿,或刚健优美、或舒展大方,总能震撼到第一次看到它的人。拧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脚……刚柔并济、和谐天成,由逃荒、拉荒演变而来的民间舞蹈,怎么就那么摄人心魄呢?无数外来客和专家感叹、不解,直到井陉当地的友人马佶给我讲述了一个深藏在井陉拉花里的美好爱情故事,我们才恍然大悟。

  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井陉,山高路险,历史上兵乱不断,百姓经常拖家带口,四处逃荒寻活路。像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在艰难而有希望的生活中,甚至在动乱的逃荒路上,一代代井陉先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憧憬生活、渴望幸福、还有些凄美的传说。井陉拉花便是其中一个。拉花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有一说,“拉花”是根据一位千金小姐与货郎的爱情故事改编成的民间舞蹈。庄旺拉花传统代表剧目《卖绒线》就生动讲述了小姐与货郎追求爱情的故事。表演中的“货郎担”和配曲“货郎谣”,都形象表达了两人从相遇钟情,到为爱情私奔,打破家庭门第界限的勇气。据说,小姐与货郎克服了种种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至今,井陉拉花展现出的大气舒朗、悲而不泣的艺术意境,便源于此吧。

  是啊,还有什么,比爱更能让人们沉醉和赞叹的呢!怪不得每一位看过井陉拉花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继而或欢呼雀跃、或沉默不语……但都能感受到,有一种生命的力量在心底悄悄拔节生长了起来……

  “东街到西街,担子放在十字街,我摇动小锣鼓,请出那姑娘来。一卖桃花粉,二卖绣花针,三卖绣荷包呀,张生戏莺莺……”井陉庄旺拉花的代表曲目《卖绒线》又在田埂上响了起来,一定还会世代传唱下去。

  “有情饮水饱”。拉花那一招一式的舞姿里,包含着永恒的爱的力量和不朽生命力的传递。有爱一切都不可怕!有爱相伴走天涯,何惧天灾、疾患和饥荒;有爱相伴度人生,就会跨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凛冽不可逾越的寒冬,迎来一个又一个生机蓬勃不可阻挡的春天。

  哦,这年年岁岁的民间烟火呀!

  似乎只有那年那时,在太行深处一个个小山村里穿行度过的月夜,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格外耀眼!

  每每抬头望向天空:那巍巍的太行山,清清的绵蔓河,漫天飞溅的打铁花,影影绰绰的九曲黄河灯阵;还有那在月辉灯影下摇曳在水波上的河灯,那为爱和生命翩然起舞的拉花艺人……一幕幕都定格了太行人家迎春的最美瞬间,散发着最中国、最乡土的味道。而其中,让人深深迷醉、梦萦魂牵的,是那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悠悠乡愁,更是那在古老民间烟火映照下生生不息、赓续传承的中华文脉。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4日 14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